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職業災害統計資料如何計算?FR、SR

(一)單年度計算說明(單一年度資料)

1. 失能傷害頻率,Disabling Injury Frequency Rate (簡稱「傷害頻率」,FR)
說明:每百萬工時中,發生失能傷害的總人次數。失能傷害的總人次數計算為:包含死亡、永久全失能、永久部分失能及暫時全失能之總計人次數。
計算方式:

計算結果數值精度:採計至小數點以後取兩位,第三位以後捨棄。
Ex:計算結果若為0.1357,應修正為0.13





2. 失能傷害嚴重率,Disabling Injury Severity Rate(簡稱「傷害嚴重率」,SR)
說明:每百萬工時中,發生失能傷害的總損失日數。不同種類的失能傷害損失日數計算方式詳「職業災害統計網路填報系統」之填表說明。
計算方式:

計算結果數值精度:採計至整數位,小數點以後捨棄。
Ex:計算結果若為3.564,應修正為3





3. 總合傷害指數
計算方式:

計算結果數值精度:採計至小數點以後取兩位,第三位以後捨棄。
Ex:計算結果若為0.345,應修正為0.34

資料來源: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資訊暨申請平台
https://osha-performance.osha.gov.tw/content/info/Question.aspx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富者的態度》讀後感:系統也可以稱為"原則","系統化的思考架構",也就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思路

前幾天剛看過愛大的推薦文,昨天中午在書店運用愛大的極簡讀書法讀了一遍,當天晚上竟然就被愛大通知抽中本書,好巧喔!


剛好可以拿來重讀跟實際運用,太棒了,開心。

目前對於建立系統跟同理心,尚有不明之處,希望在實踐之後,慢慢有新的體會。

總之,有開頭做了。

本書有一些言論會顛覆你的三觀,重擊你的腦袋,請小心服用喔!

愛大補充釋疑:

"系統化的思考架構",也就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思路。

譬如投資股票,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則,不能隨興亂做,也不能別人買什麼你就跟著買。

交朋友也要有一套系統,才能建立有效的人脈、發揮出最大的人際槓桿效應。

讀書也要有一套系,學所應學,才能活學活用、事半功倍。

系統也可以稱為"原則"






富者的態度:關於工作、投資、關係、金錢的正確心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J won(제이원)


  平凡的大韓民國家長。

  二○○八年金融危機時,身為老闆的他,經歷了一段比誰都痛苦的時期。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公司,不分晝夜苦學奮鬥,終於在不動產競標中找到轉機。

  他的投資策略簡單得令人訝異,捨去所有不必要的作為,鑽研實踐與獲益的關鍵。因此,他的執行率和報酬率非常高。

  近來,他透過個人部落格、社團與各界讀者交流。不只分享競標不動產的方法,也討論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必要的態度等等,主題相當多元。

  期望這片土地上眾多的平凡家長們,可以藉由自己的故事找到新的機會。《富者的態度:關於工作、投資、關係、金錢的正確心態》是他最為知名的著作。

譯者簡介

Loui


  韓文系畢業,以交換生身分旅居韓國一年。現為全職翻譯,譯有工作管理、金融股票、心靈成長等類型書籍,以及各類專業文件。
 

目錄

推薦序 讓自己站在期望值大的一邊 /畢德歐夫
推薦序 願正確的心態與你同在 /愛瑞克
推薦序 富有,是具備自由的能力 /Jet Lee

序 使你富有的不是金錢,是態度
前言 何謂富者?

CHAPTER 1 富者的定義──富者一點也不特別
不是有錢就能稱為富者/定義富者的三大條件/

CHAPTER 2 基本態度──富者不是天生的
人情債總有一天要還/務必遵守原則/培養同理心/
傾聽十句,提問一句/讀書以求生存/持之以恆/
不要被無謂的良心左右/承認謊言/收斂自己的鋒芒/
不試鹹淡/不忘保持坦蕩/有架構地學習知識/
與其陷入擔憂,不如加以管控/深思熟慮的筆記狂/持續自我管理/
擇善固執/不要吝於花錢學習/比起後悔,更重視反省/

CHAPTER 3 工作的態度──富者不會樂在工作
四種工作類型/不講求適性/培養看清價值的能力/
即便是小事,也要找出更好的方法/致力於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建立系統/
相較於該做的事,更應重視不該做的事/學會正確的自我客觀化/

CHAPTER 4 身在職場的態度──富者不會挑工作
職場上,生存是優先要務/當下屬時,必須懂得忍耐/
找藉口把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吧/進行提升效率的自我開發/

CHAPTER 5 經商的態度──富者不會魯莽行動
富者不會魯莽行動/比起利潤,價值才是首選/
絕對不要相信競爭對手/優先考慮風險管理/筆記一切/
撰寫日記//提升差異化/不可擺架子/

CHAPTER 6 對待關係的態度──富者不會害怕寂寞
人際關係很單純/有同事,沒朋友/努力和他人產生共鳴/
不因有趣而建立關係/絕對不要與人合夥/辭職後,必須改變彼此的關係/

CHAPTER 7 對待金錢的態度──富者不會小看金錢
不用錢的最貴/先學會如何花錢/勞動所得是必要的/
不要抱持偽善的金錢觀/以比率的概念計算金錢/不為他人消費/
不貪小便宜/不要持有太多的帳戶和信用卡/不要被行銷策略欺騙/

CHAPTER 8 投資的態度──投資方能成為完整的富者
投資方能成為完整的富者/及早領悟投資的必要性/投資收益透明的標的/
投資即時間管理/不要當全職投資者/提高金融知識/
第一次投資,就從競標法拍屋做起/

結語 想要成為富者,就先培養態度吧!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讀後感:轉念,願做到如水一般的靈活堅持

 

扣除書中的漂亮話,內容還不錯,這個年紀不再需要什麼金句來麻痺自己了。

金句如同廢物,漂亮話只是垃圾。

重點不是那些粗黑體字,你的人生所發生的種種過往,豈是那簡短的幾行可以概括。

感受跟共鳴其實蘊藏在字裡行間跟自己過去的經驗所得出的體悟。

逐篇看完,很像喝下白開水,淡淡的卻很療癒喔!

此外,更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其實就是如何運用作者書寫的脈絡來「轉念」,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願做到如水一般的靈活堅持,而不再像大石頭一樣的固執。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四十五歲的我在工作低谷,尋找人生選擇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Vito (蔣宗信)


  大學讀的是工業工程,研究所選擇了企業管理。因緣際會下歷經了電子製造業、連鎖餐飲業、創業加盟業、新創電商平台等跨部門職務的歷練,不知不覺中成了一位跨領域、擁有多項職場技能、實踐由線下走向線上的O2O品牌工作者。

  待過一些不錯的大公司,也窩過一些很有趣的小公司。累積過的失敗經驗遠比成功經驗豐富,曾創業失敗一無所有過、失業幾次砍掉重練過,但每回都幸運地從地獄裡重新爬起,至今依舊是個平凡的大叔。

  2020年中開始斜槓寫日記,決定透過自己的故事,幫助在職場上迷航的人們找回自己、找到方向、找出下一步,跟著自己一起重新再出發,向人生的下一站幸福邁進。

  FB: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目錄

前言 因為一場疫情,人生被迫開啟新章節

第一章 倒數六十天,走在人生的低谷

從收到公司的最後通牒掀起序幕,
倒數開始第六十天、第五十九天、第五十八天……
每一天,面臨所愛的工作岌岌可危;
每一天,擔憂人生可能再次失敗;
每一天,我努力處理內心最真實的情緒……

第二章 如果沒有頭銜,我會是誰?
01 百廢待舉的廢墟生活
02 克服恐懼的最好方法
03 即使過程不同,也能抵達目的地
04 我們早已擁有最好的一切
05 找到自己的新定位
06 我真正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07 把夢想變成目標
08 遺忘已久的熱情
09 因為找不到放棄的理由
10 原諒後才能繼續往下走
11 給自己設下死線
12 決定成功的關鍵
13 從頭開始沒那麼困難
14 勇敢地踏進考場
15 將悲傷化為美好的記憶
16 總有必須低頭面對挫折的時刻
17 在跌倒的下一刻站起來

第三章 痛苦蛻變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01 三道人生關卡
02 找到興趣和做自己
03 真正的勇敢
04 人生更重要的追求
05 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06 職場上沒有標準答案
07 惰性和忠誠
08 同一個位子
0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
10 機會是留給「曾錯失機會」的人
11 請不要放棄夢想
12 準備出發前往新舞台
13 成為你真心想成為的人

後記 重新拾回完整的人生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我可能錯了》讀後感:活在當下,順其自然,但該計畫的,還是要做,然後盡力而為就好

這兩本我都很喜歡,喜歡已不夠強烈,要說是愛,肯定會拿出來重讀,書櫃上擺書的位置,又得挪一下,讓位給它們。

已經不只一次印證,一本書讀不懂的地方,先把關鍵字留在心中,突然在另外一本書得到了清楚的解釋。或是剛好看到某位臉友的貼文,或是跟朋友聊天恰好聽到,或是先放置一段時間,某一天自己突然開悟,通通都是促進豁然開朗的關鍵啊!

我先讀完《我可能錯了》,再看《勝利,並非事事順利》,事後發現這個順序很棒,像是本來阻塞的水管,突然間被打通了,無比舒暢啊!當然,你也可以兩本同時間交叉閱讀。

請你先用力握緊拳頭,然後鬆開成張開的手掌,這就是「放下」。可以說從出生到往生都能用上。練習放手,放掉各式各樣的執著,是讀《我可能錯了》最大的收穫。

沒有說非得讀這本書不可,但如果你看了,可能終身受益。

相較之前,目前比較沒有執著了,自從讀過《我可能錯了》,就活在當下,順其自然,但該計畫的,還是要做,然後盡力而為就好。因為我深刻了解到,在時間大神訂下的規則面前,人人都有那一天的到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1961~2022年)
 
  瑞典經濟學家、講師、企業界主管,曾經於1992至2008年之間出家為僧。26歲時,比約恩放棄了企業主管的職業,轉而在泰國的叢林裡過起了森林僧人的生活。在那裡,他被授予Natthiko這個名字,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他的《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一書贏得了瑞典人民的喜愛,講述了比約恩的人生旅程,以及他對一個人如何能過上更自由、更有意義的生活所獲得的來之不易見解,甫出版就成為排行榜冠軍書。
 
卡洛琳.班克勒(Caroline Bankler)
 
  生於1983年,是瑞典作家、製片人和專案經理。卡洛琳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廣受好評的全國巡迴演出《通往自由之鑰》的製作人。
 
納維德.莫迪里(Navid Modiri)
 
  1983年生,伊朗裔的瑞典籍節目主持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與講師。
 
封面繪者簡介
 
托馬斯.桑切斯(Tomás Sánchez)
 
  當今古巴重量級且身價最高的藝術家。1980年獲得第19屆胡安米羅國際繪畫獎第一名,作品以對自然場景細緻又生動的描繪而聞名,他會在鬱鬱蔥蔥的草木景色中營造出一種深沉和平的氣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寂》作者馬奎斯也是他的粉絲,曾讚譽說:「沒有人能逃脫托馬斯.桑切斯的魔力。我對他的作品了解得越多,就越喜歡它,而且我堅信世界應該像桑切斯的畫布一樣。」
 
  社群媒體帳號:@tomassanchezstudio
 
譯者簡介
 
郭騰堅
 
  1986年出生於台中市,台灣大學英國文學學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翻譯學碩士,擁有瑞典商務院(Chamber of Commerce)認證瑞典語至繁簡體中文公證翻譯員資格,現居斯德哥爾摩。譯有:《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永不拭淚》三部曲、《我,跟自己拚了!》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本飽含穿透力且深具指引作用的智慧之作 許瑞云醫師
〈推薦序〉我可能錯了,是深具洞察力與慈悲的智慧 阿迪亞香提
各界好評推薦

前 言 我的超能力
第1章 覺察
第2章 成功,但不快樂
第3章 多呼吸,少思考
第4章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第5章 初探寺院
第6章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第7章 媽媽,我要去森林當僧人
第8章 Natthiko──在智慧中成長的人
第9章 當下的智慧
第10章 古怪的群體生活
第11章 森林寺院的節奏
第12章 自媚的智慧
第13章 有魔法的箴言
第14章 可能是,可能不是
第15章 鬼魂、苦行生活與悲傷
第16章 自願的心理痛苦
第17章 一個隱士能喝下多少百事可樂?
第18章 握緊的拳頭,張開的手掌
第19章 去找份該死的工作,老兄!
第20章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第21章 人生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
第22章 臀部不說謊
第23章 我從未懷疑自己的僧人身分
第24章 道別信
第25章 黑暗
第26章 這也會過去
第27章 就從自己開始
第28章 走進為我敞開的每扇大門
第29章 生命的意義是找到與分享你天賦的禮物
第30章 信任給我的來回票
第31章 宣告
第32章 這就是結局嗎?
第33章 一切都會離你而去
第34章 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
第35章 爸爸
第36章 寬恕
第37章 從膚淺到真誠
第38章 就在這裡結束

致謝
 

感動推薦

這本書的領悟說到我的心坎,書角的摺頁多到一本書變兩本厚
曾寶儀,主持人


  我不知道要如何妥切地表達我有多喜歡這本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我想過無數的開場白:

  這是我今年春天看過最棒的書。
  看的過程又哭又笑,旁人看到會心想:不管她吃了什麼都給我來一點。
  書角的摺頁多到一本書變兩本厚。
  最私人的形容就是,每一個篇章的領悟都與我心心相印,直說到我心坎裡。

  來自瑞典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曾經是個有著經濟學家背景的企業主管,在他26歲人生大好的時候,毅然去了泰國出家。成為僧人17年後還俗,後來找到一生摯愛結了婚,還成為心靈導師與暢銷作家。

  這本書是他去世前最後一本書,裡面敘述了他生命的心路歷程,充滿了智慧幽默,還有慈悲。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有一次他在通宵冥想時,開示的導師阿姜.賈亞薩羅說的話。他說:「今晚,我要傳授你們一句有魔法的箴言。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要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這句話就是: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不瞞你說,我每次看到這段都會眼眶泛淚,不知道為什麼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啊!我可能錯了!為什麼我一定是對的?為了捍衛自己是對的這件事,人類上演了多少衝突與戰爭。念頭來了又走,你又有多確定你誓死保衛的信念真的是對的呢?要是能在憤怒、悲傷、沮喪的時候,讓「我可能錯了」這個念頭有出現的空間,會不會更能放過他人、放過自己呢?

  更別說裡面的金句真的多到,如果我把我手抄的部分都寫在這,這篇文章就不只是「文長慎入」這麼簡單而已。

  讓我隨機翻個幾頁:
  
  「在我看來,更美好的幸福形式,其特質在於『無』,而不是『有』。」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還有我很喜歡的「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充滿喜悅,每到書裡一些體悟發生的時候,我心裡都會吶喊:就是這個、就是這個!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又看了第二次,依然覺得無比滿足。

  雖然作者已經過世了(我是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件事,他晚年還得了漸凍症,但他依然正向平靜地面對每一天。),知道我此生無法與他相遇心裡有點遺憾,但因為這本書,他成為我很棒的人生夥伴,他讓我知道,我在追尋的道路上並不孤單!

推薦序1
 
一本飽含穿透力且深具指引作用的智慧之作
許瑞云醫師,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讀完《我可能錯了》這本書,內心充滿了感動和感恩,難怪會獲獎不斷,成為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作者年輕時原是一位成功的瑞典經濟學家,因受到內在指引,去了東南亞成為比丘,在森林寺院修行了十七年,後來再度受到內在指引返鄉,親身經歷了諸多人生的狂風暴雨,對生命及死亡產生更深刻的體悟,進而寫下這本書。
 
  不同於一般書籍所帶來的「知識」,本書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多年修行所累積的能量,讓他對於生命的苦和煩惱得以敏銳覺察,在歷經了憂鬱症和絕症的病苦後,作者的文字因而飽含真實的穿透力,並深具指引作用,可以幫助身心受苦的人學習與生命共舞,不再一味以控制或抗拒的方式應對,可以放鬆身心、張開雙手地過日子,跳脫被恐懼支配,必須時時緊握拳頭,繃緊全身的自我壓迫。
 
  人生本就充滿不確定,如何才能安然的信任,坦然的面對未知,是所有人都有的困惑。過去這幾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很多人一直處在恐懼不安的緊繃狀態,導致焦慮、憂鬱和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數不斷攀升。
 
  作者透過自身經歷的人生逆境所轉化的體會與心得,與讀者分享如何面對未知的明天、生命的低潮、對自我的不滿,以及在死亡跟前難以忽視的不安及恐懼。有位韓國讀者就說:「這是一本當痛苦、焦慮還沒有離開我的心時,我會想再拿出來重讀的書。相信作者的話,一定會讓我的智慧再增長一個跨度。」
 
  本書之所以取名為《我可能錯了》,正是因為這句話就像一句箴言,可以幫助很多伴侶、家人跳脫爭吵或冷戰。許多爭執往往肇因於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下次發現自己又陷入爭吵時,不妨試著好好的默念幾次「我可能錯了」,看看會產生什麼變化。
  本書有太多值得細細思考、深入覺察的智慧片段,無法一一敘述,只能誠摯的推薦給大家。
  不論你是處在生命的低谷,還是對生命充滿困惑,應該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力量和啟發。
 
推薦序2
 
我可能錯了,是深具洞察力與慈悲的智慧
阿迪亞香提,美國精神導師、《空性之舞》《受苦的力量》作者
 
  閱讀一本書,就好比展開一趟旅程。你跨入未知的世界裡,任由自己被所有的經驗與印象包圍。《我可能錯了》的主軸是一個人踏上心靈旅程,親歷了自己內心從未被探索過的景致。它講述了作者比約恩成為僧人,一路朝追尋更高的自由、愛與寧靜前進的故事。
 
  但正如所有的好故事一樣,它也會反映出一些普世共通的事。這趟旅途既沒有終點,也沒有任何崇高偉大的結論──它只是描述了一個人的心靈覺醒,因而意識到內在的自由、意義和喜悅,並讓它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與成真。
 
  智慧並非藉由學習所得來的片段資訊,而是我們透過實際生活經驗掌握的事物。當我們以一種有意識、明朗又澄澈的方式迎接生活時,真實的智慧就會顯現。某些失敗與挫折能開啟我們的雙眼,帶來意想不到的體悟,讓人內心充滿愛與謙虛。通常,智慧就來自這樣的失敗與逆境中。智慧並沒有高高地在雲端飄動;相反的,它就隱藏在塵世的日常經驗中。「我可能錯了」不僅僅是絕妙的書名,它更是一種深具洞察力與慈悲的智慧。而且,這種智慧是能改變你的一輩子,也許還能使你敞開心扉,通往永恆的幸福。
 
  以「我可能錯了」的心態過生活,是開闊心智與心胸的一項先決條件。這是一種智慧,能為你打開通往更宏深洞察力的大門。也許,它甚至能將你引向佛陀當年開悟時所達到的明心見性深度。它是一條通往愛、親近與理解的路。針對眾人所面臨的那些重大挑戰,它也能將我們引向解決方案。這雖是一把不起眼的鑰匙,卻能開啟重重大門。比約恩與我們分享他身為僧人一路所學,而這還只是他在本書中帶給我們的其中一項智慧明珠而已。
 
  要在我稱為「心靈之路」的旅途上行進,需要無比的渴望、勇氣、直率與真誠。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經標示出這條路徑。我們常會覺得,這就像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走著,永遠在找尋能夠指引方向的微光。其中有些微光,神祕地源自我們的內心──往往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甚至不覺得自己值得受到它們指引時出現。有些微光反倒來自外在,它們的形式有生活經驗、樂於提供幫助的指導者與老師們,或是我們接觸到神祕智慧的時刻──這些神祕智慧似乎以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方式,伸出慈悲的手。
 
  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股強烈的渴望,想過更自由、有歸屬感和真實的生活。但要回應這股渴望,絕非易事,因此許多人竭盡全力忽視它。我們現代人的意識存在一定的缺陷,難以「翻譯」靈魂對自己所說的話。有人則一頭栽進古老的智慧傳統中,試圖重新連結內心的光明,喚醒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永恆真理。其中幾位靈魂探險家,逐漸成為連接靈魂與精神領域上的先驅與現代追尋者之間的橋梁。我深信,真誠且極度貼近人性的比約恩,就是一座這樣的橋梁。而且,《我可能錯了》也正是一本搭建橋梁的書。
 
  本書讓我由衷激賞的,是它毫不矯飾的誠摯,以及所流洩出的真實情感。它深富洞察力,並展露出超凡的靈性智慧。然而,它也始終很務實,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我覺得書籍有時會帶著一種特殊的寧靜,你可以在字裡行間以一種近乎感性的方式感受到這種寧靜。當敞開心胸,真正毫不保留地與作者的心緒進行交流時,這種寧靜會在我們的內心被喚醒。在我一口氣讀完《我可能錯了》整本書,領會到比約恩那夾雜著智慧與生動敘事的文筆之際,內心正是感受到這股寧靜。
 
  不過,我建議你,花一點時間仔細且從容地品味這本書。請將它想像成一杯甘醇可口的好茶,或一個溫暖的夏日,好好地享受它。而且,請留意它能讓你喚醒的心境──也就是平靜與沉定,這在我們無窮盡競逐的世界中很容易被忽略。
 
  這本書默默傳達的訊息,並不是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更不是你只要遵循「通往成功的五大步驟」就能獲得功成名就。相反的,它試圖提醒,除了你的性格、你對自己身分的認知,以及自認應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外,你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可能錯了》針對的是你內在那個沉定的存在──也就是那個潛伏在大腦投射出的種種念頭與意象後方的「你」。它是一則提醒──以一種慈愛又深富人性的方式提醒你,是誰、是什麼正透過你的雙眼看待這個世界,以及你如何從這樣的視角過生活,也隨著時間逐步提升對事物的觀照能力。
 
  願世間萬物,都能迎來開花結果之時。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閉上眼睛就能看見的事物》讀後感:重新探索路徑,得出自己最有感的something

特別強調,作者愼盾揆是個盲人,雙眼全都看不見。

請把這一點記在心裡,再往下看。

他寫的全是自身經驗,因此別具參考價值。

尤其不可錯過他轉念時的思考方式跟尋找配偶的心路歷程。



【用心去看真正該看的──你的家人】

光是讀完序,我就發自內心,深深嘆了一口氣,能夠看得見,真好!

他及他寫的這本書,是我的眼,領我看見人生中珍貴的事物。

兒子剛出生時,他最想看兒子一眼,卻是萬萬不可能。

並且,這輩子也不可能看見相愛的妻子一眼。

也許珍貴的事物,上天都已經給了你,你也有眼睛,卻從來都看不見,也看不清。

導演盧建彰的父親曾跟他說過:「不能夠成為有錢人,總可以當一個令人懷念的人吧!」

對待另一半,只有一個準則:遵命,親愛的。

盡量做到,就能大幅減少不必要的爭吵,當個貼心的老公。

至於養育小孩,要培養她獨立生存的能力,成為有用的人,並好好與他人維持關係。

讓她有追求遠大目標的自信,並善於表達自我。

同時牢記在心,每個小孩都具有獨特且珍貴的價值,而那是眼睛看不見的。

尊重孩子的想法,雖然不同意她的決定,但願意接受。

餘生,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看真正該看的──你的家人。



【只閱讀必要且重要的東西就好】

閉上雙眼,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盲人,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率地獲取資訊、知識?

答案當然是做減法,也就是做出取捨,只閱讀必要且重要的東西就好。

還沒真正開始讀之前,先判斷是不是有必要,接著排出閱讀的優先順序。

判別標準就是讀完能解決你什麼問題,否則就算書寫得再好也是枉然。

實際做法可以參考愛大的獨門閱讀法:10%的時間只讀序跟前言, 10%找各章節的黑體字,合併掌握的重點就已足夠!

一本書能吸收80%,夠用就好,知識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剩下的枝微末節就安心放下了吧!

如果我一輩子都花在看書,那麼何時在實踐呢?



【重新探索路徑,得出自己最有感的something】

很喜歡《閉上眼睛就能看見的事物》書中的兩句話:

「將視線從目標移開,所能看到的就只有障礙。」

「專注看著自己的目標,便能離目標更近。」

作者說:「人生路上不迷路的秘訣,就是掌握自己現在的位置。」

以自己的背景為前提仔細思考,像開車一樣,即使走錯路,也可以利用衛星導航,重新探索路徑,抵達你想去的地方。

我是採用愛大的架構:有金錢收入的工作 、無償的工作、自我實現的工作。
融合以上三者,得出自己最有感的something。

在時間大神面前,非得做出取捨不可,對於能夠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東西,都有興趣探索學習。

至於這個something是什麼?因人而異。

齊柏林導演不論成名前後,他堅持做的事情都一樣,那就是他的something。

多年前在電影院觀賞《看見台灣》,內心的觸動至今還在。

所以,閱讀跟觀看他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以終為始,每天做一點,持續往自己最在意的something前進。

例如想要免於財務恐懼跟不用看人臉色,就要開源、節流、儲蓄跟投資。

存得早、存得久、存得多,正是複利公式的精隨。

假如不能一下子就存到1千萬退休金,總可以先存個1萬吧!

透過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買進全球跟全市場的ETF,像是Vanguard公司推出的VT。

先以1,000股VT為目標,最終買下10,000股VT。

踏出第一步,先完成10%、20%,繼續買跟持有,這就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實際執行可以採用分治法跟OKR,用分治法把一個大目標拆成幾個小目標,以OKR達到自己最想要的目標。

作者40歲之後的something,認為要開始追求人生意義,而認養兒童就是其中之一。

行有餘力,我們也可以透過公益機構捐款幫助弱勢兒童。

更直接一點,在你周遭遇到,立馬跟他買口香糖、刮刮樂等。



讀完《閉上眼睛就能看見的事物》,學到三件事:
1.用心去看真正該看的──你的家人
2.只閱讀必要且重要的東西就好
3.重新探索路徑,得出自己最有感的something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愼盾揆(신순규)


  全世界第一位視障特許金融分析師(CFA)。

  是畢業於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目前任職於美國華爾街跨國投資銀行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的證券分析師。其實比起這些氣派的頭銜,他更覺得以一個平凡男人的身分,成為某人的先生、父親、朋友與同事,是更為重要的事,而他也為此不斷努力。

  1967年出生於首爾,一直到9歲之前都還能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與人們,隨後便因為青光眼與視網膜剝離而徹底失去視力,開始以聆聽、感受、體驗與長時間的深入思考代替視覺。自幼便在母親的建議之下學習鋼琴,13歲前往美國進行巡迴表演途中,獲得歐弗布魯克盲人學校的邀請,並於16歲時為「看見」更廣大的世界而前往美國留學。

  此後他的人生便有了一連串的改變。就讀歐弗布魯克盲人學校途中,因認為自己在音樂方面能力不足,便轉往一般高中就讀,開始認真課業。高中畢業後同時考取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賓州大學等知名學府。在通過哈佛與賓州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中更是名列前茅,讓他分別被兩間學校選為「全國獎學金(National Scholar)」與「班傑明富蘭克林獎學生」。他選擇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畢業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管理學與組織學博士課程。

  在研究視障者難以從事的職業時,發現華爾街過去從不曾有過視障證券分析師,便絕因要成為「第一個成功案例」,便放棄教授之路,進入投資銀行JP摩根大通,成為信用分析師。2003年他成為全世界第一位考取「金融界黃金證書」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視障者,在以許多國家代表金融機構、美國富豪為服務對象的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以證券分析師的身分服務至今。為了將自己所獲得的一切回饋給這個世界,以亞那佈道會理事長的身分,與透過Flying Happiness及美國留學計畫合作,幫助韓國育幼院的孩子。

  作者曾說,自己之所以沒有因「眼睛看不見」而止步,而是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克服無數挑戰,都是因為他並沒有忘記人生中珍貴的事物。比起在哈佛或麻省理工學院所學的知識、比起在華爾街工作所獲得的經驗,反而是這些珍貴的價值大大影響了作者的人生。為了將這些珍貴的價值與世界分享,他花費三年時間,以點字電腦親手寫下這本書。他打從心底希望這封長長的信,能多少感動忙碌的現代人,在各位心中點亮一絲希望。

譯者簡介

陳品芳


  韓中專職譯者,熱愛各種二、三次元娛樂,享受在趕稿與耍廢之間穿梭的自由時光。譯有《剝削首爾》、《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不便利的便利店》、《不只是遠方,把每一天過成一趟旅行》等書。

  Instagram│@translate_cake


 
 

目錄

序 如果給我一天,讓我能看見這個世界

重要的事之一,看見的東西
01不能只看外表
人們總以自己的想像,去理解他人的世界
02用心去看、去面對我們所愛的人
如此就能知道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03不能被偏見蒙蔽雙眼
那會使你扭曲這世界的一切
04你看不見的簡單智慧
從「噪音」中分辨「訊號」
改變我的一句話01 (你不是身心障礙者,你只看不見)
 
重要的事之二,夢想
05夢想越大越好,荒誕無稽也無妨
十五歲獨自踏上美國留學之路
06路可以隨時重新探索
從盲人學校到一般學校,從鋼琴師到醫師
07小事連結到大機會
直到成為華爾街證券分析師
08將視線從目標移開,便只會看見障礙
打破困難,才能實現理想
改變我的一句話02(未行之路)
 
重要的事之三,家人
09真實的關係中需要上千個詞彙
令人動容的手寫信
10培養自信感與表達能力
關於母親的角色
11教導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方法
關於父親的角色
12生命中的真愛至少要有三個
擁有孩子的意義
13如果在災難中也能和所愛之人一起
位在九一一事件的中心
(改變我的一句話03)愛是選擇
 
重要的事之四,工作
14必須透過工作來實現愛
關於愛的排序
15你帶著什麼心情前往公司
尋找令自己滿意的工作
16必須看見原本的價值
證券分析師眼中,投資與教育的共通點
17差異不能成為障礙
不論是成為朋友或同事
(改變我的一句話04)總會有新的一天
 
重要的事情之五,分享
18主啊,我為何看不見?
苦難的理由與目的
19人生的拼圖不會一次就完成
永居權與哈佛的關係
20你不是一個人
亞那佈道會與快樂飛行
21將我擁有的事物也施予他人
改變我人生的三個訊息
│結語│
尋找內心隱形的皺紋
 
 

自序

如果給我一天,讓我能看見這個世界


  看得見無疑是莫大的祝福。雖然我看不見,但我也很少會覺得這是一種不幸。

  人們總說我看待事情過度樂觀,我甚至覺得自己失去視力的時機也非常巧妙。出生滿100天之前我就因為得了青光眼而視力不佳,但直到7歲之前我都跟其人一樣,是個成天打彈珠、打畫片、玩戰爭遊戲的平凡小孩。除了眼睛動手術必須時常進出醫院之外,我的童年可說毫無特別之處。後來青光眼惡化,左眼視力快速衰退,右眼也開始視力模糊,終於在九歲時澈底失明。雖然還能感覺到光線,不能說是完全失明,不過我覺得能在對事事都非常敏感的青春期之前澈底失去視力,對我來說或許是件幸運的事。

  始終抱持這個想法的我,也曾經因為看不見而心痛。第一次感到傷心,是九歲進入首爾盲人學校就讀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視力變差,依然繼續在外跑跳,也經常因此從樓梯上摔下去,膝蓋總是傷痕累累。老師注意到這件事,便經常提醒我,現在你看不清楚了,要小心慢行。老師這番不可或缺的忠告,卻讓我幼小的心靈感到悲傷。

  第二次感到悲傷,是某天我發現自己想不起母親的長相時。這裡我必須先說一件事,那就是很多人都誤會,像我這種完全看不見的人總是生活在黑暗之中,不過至少我不是這樣。或許是因為我並非天生失明,所以我總覺得自己好像能看見周圍發生的事。跟家人圍坐在餐桌邊吃飯時,我會在腦中勾勒出自己面前坐著妻子葛蕾絲,右邊是兒子大衛的情景。當妻子要兒子趕快吃飯時,我則會在腦海中想像兒子把食物塞了滿嘴,卻一直不肯咀嚼的模樣。

  當我跟一位眼科醫師說這些話時,他便向我說明為何我總誤以為自己能看得見。他說這是因為雖然我的眼睛不能盡它的義務,但大腦卻仍持續活動勾勒著畫面。

  如同照片放久了會褪色、模糊一樣,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僅能辨別輪廓的模糊影像。我不知道世界從何時開始變得模糊,唯一能記得的,是在我澈底失去視力後尚未滿兩年的某個春天,我開始逐漸看不清母親的模樣,尤其是她的臉孔,接受超過二十次手術,每一次拿下眼罩後第一個看到的那張臉,居然漸漸看不見了。兩個多月來在釜山醫院病房裡,睡在椅子拼接而成的床上,守在我身邊寸步不離的那張臉,當我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在腦海中勾勒出母親的長相時,我確實受到很大的打擊。

  第三次我因看不到這件事而感到悲傷,是我太太的一句老實話。有一次太太跟我說,跟看不見的人一起生活固然不容易,但其中最教人難受的,是我無法看見你的眼神或表情。人們都說相愛之人能「不言而喻」,但一想到我們之間或許永遠做不到這一點,我便感到無比抱歉與悲傷。

  最後一次因看不到而悲傷,是我抱著我們結婚9年才生下的孩子大衛,坐在搖椅上哄他睡覺的時候。想看看孩子長相的想法突然間閃過我的腦海。孩子的臉龐就在我的左肩與臉之間,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看不見孩子睡著的模樣,覺得心頭一緊,彷彿有一股什麼湧上心頭。我不曾想過要看看妻子的臉,卻如此想見懷中孩子的臉孔。不覺間我感到眼眶中蓄積著水氣,不知是孩子的汗水還是我的淚水。我以視障者的身分生活了30多年,第一次覺得如果能暫時睜眼看看這個世界該有多好!

  ╱「看見」對你來說或許很平常,對我來說卻是奇蹟

  失明又失聰的海倫凱勒曾寫過一篇散文,述說著若是給她3天的時間讓她看見這個世界,她會是怎樣的心情。這篇散文對於那些明明眼睛看得見,卻看不見重要事物的人們表達著惋惜之情,當時我讀到這篇散文曾傻傻地想,3天會不會太長了?我覺得只要給我一天看自己真正想看的東西就足夠了。

  如果我能隨意規劃讓自己重新擁有視力的24小時,那我會這樣度過這一天:若我能在某個初夏早晨太陽升起時,到隔天太陽升起之前,剛好擁有整整一天的視力能看見這個世界,那我那天應該不會太早去上班;我會提前站在位於紐約近郊紐澤西一處小社區裡的家中後院,安靜等待著升起的太陽與睽違39年後重新回到我身邊的視力,以迎接全新的開始。天微微亮時,好好觀賞早晨後院裡的樹木、此起彼落的鳥鳴及來來去去的松鼠。

  我會在兒子醒來前回到屋內,如同拍照一樣努力且仔細地將孩子的睡臉、身體、姿勢與表情牢記下來。我將在腦海中深深刻下孩子睡醒後起床的模樣、發現父親正看著自己時的表情。仔細凝視孩子的雙眼,是否真的比大人更加清澈。接著,我會去看看在西元2014那年成為我們家人的女孩,了解為何人們總說這孩子跟我很像。接著送孩子上學,然後再慢步回家參觀居住的社區。

  然後我將與妻子一起享受一頓溫馨的早餐,仔細看一看這個與我一同生活了19年的女子是如何美麗的長相。當然,不是像相親時一樣小心翼翼。而是彷彿在拍高解析度的照片般,仔細端詳她的面容並烙印在腦海裡,這樣才能永遠將她記住。吃完飯後,我們一起把家中所有的相簿拿出來,一邊聊著天,一邊笑著說說家人與朋友的大小事。接著,拿出結婚典禮時的錄影帶,回憶我們當時如何青澀與親戚們的長相。

  在與妻子共進完午餐後,我搭上前往紐約的火車。當然,我將平常需隨身攜帶的白色導盲棍放在家裡。坐在火車裡安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欣賞著紐澤西北部與紐約的景色。用自己的雙眼親自確認,紐澤西是否真的綠意盎然到足以稱得上是「花園州(Garden State)」。下車後,我前往任職超過17年的公司,看看身邊這些跟我一起工作過無數年的同事們,和我的想像的他們有著多大的差距。他們的膚色有多白、多黑?頭髮是否真的是鮮紅色。然後,我還是會坐回電腦前工作。

  對於只有見過黑白電視的我來說,連上全彩的網路電腦螢幕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刺激?一開始我或許會試著連幾個網站看看,其中肯定包括可以觀看韓國電視節目的網頁。應該還是得使用以語音和點字朗讀螢幕內容的螢幕朗讀軟體,畢竟我不認得字。

  在公司待2-3個小時後離開,接著前往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現場。兩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的那一天,我也是在附近大樓經歷那起事件的其中一人。雖然不願回想起工作上認識的人們在那場事故中死去,但那天我像難民一樣步行離開華爾街一帶,我想到現場追思當時犧牲的人們,也想靜靜地看看那歷史事件的現場。

  接著,我依照約定,前往紐約與父母親見面。跟生養我的韓國父母、從十五歲就開始照顧我的美國父親、岳父、岳母以及妻兒,一起前往一間不錯的餐廳用晚餐,再像個觀光客一樣登上帝國大廈頂端欣賞夜景。數數42號街的時代廣場現在有多少人,然後再搭乘環線觀光郵輪到曼哈頓島周圍繞一圈,仔細看看家人們度過這段愉快時光的表情。然後回到家睡幾小時,在太陽升起前去到教會,向無論我看不看得見,總是陪伴在我身邊的主禱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84646
  • 叢書系列:富能量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把好事說成好故事》讀後感:創意就是解決問題。徹底實踐與人為善、利他共贏

 闔上書,只靠回想,以下三點最有印象:


1心與心的連結大於物質與人的關係,例如爸爸與女兒的牽絆。為了更長時間陪伴家人,所以要規律運動,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進行高品質的活動。

2周遭環境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環境一旦被破壞,你的健康跟著遭殃,健康沒了,一切都成空。

3我喜歡書店,也喜歡旅行。以獨立書店為重心規劃一場旅行,兩種享受一次滿足,開心。

看完《把好事說成好故事》,即使比較貴,請務必堅持一定要到實體書店買一本。

我是前往作者盧建彰提到的獨立書店之一:台南政大書城。

本書對未來的生活肯定帶來正面的影響,只因心態已從根本上被改變了!往後人生追求的方向也會隨之修改。

書店中的書籍眾多,但目標明確,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這一本《把好事說成好故事》。

取下隨意翻閱,熟悉感湧現,書裡面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

藉由說故事,呈現出人性,跟用創意解決問題的過程。

相當值得細細體會,再三回味。

在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徹底實踐與人為善、利他共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建彰 Kurt Lu


  是廣告導演也是詩人,是小說家也是跑者。

  曾是GUNN REPORT廣告創意積分台灣第一名,寫了十五本書,寫過三首歌,和鋼筆是舞伴,每天一定要與咖啡談戀愛,還要游自由式一公里或跑五公里。認為如果抓到一個信念就要有抓到一個信念的樣子,不然就別怕北七過日子。

  執導過小英廣告、「Google齊柏林篇」獲選十大微電影,TOYOTA修杰楷家族旅行篇、金士傑兩個爸爸篇……

  出版著作:《替補的王牌》、《最大的示愛:掰掰~有點糟的一年,未來我們好好過》、《文案是…我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文案力:如果沒有文案,這世界會有多無聊?》、《感動,才有影響力》、《空烏》、《藥命》、《創意力:你的問題,用創意來解決》、《跑在去死的路上,我們真的活著嗎?》、《願故事力與你同在》等。

  臉書追蹤|盧建彰 Kurt
 


 

目錄

推薦序 隨時在思考、傳輸創意的創行者/柯一正
各界好評
 
一、思考,把好的事,說成好故事
1.做什麼好
2.你的ESG參與
3.永續發展的對外溝通,很重要
4.你的故事沒人理,也就沒你的事了
5.你最難解的問題,可能就是你最有影響力的答案
 
二、用創意,讓那些精采的,總是美好
6.綠藤生機的選擇(上):哲學先決
7.綠藤生機的選擇(下):不打擾就是我的溫柔
8.光寶的起家
9.Google 眼裡的那個國中生
 
三、靠轉換,讓故事影響力倍增
10.AZ堅持做對的事
11.優席夫的世界凝視
12.台達電的SKY(上):高舉好人
13.台達電的SKY(中):故事來自生活
14.台達電的SKY(下):成為可再生資源
 
四、以信念,為世界創造真實夥伴
15.與人為善的真正意義
16.洲南鹽場言承旭
17.獨立書店是強壯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