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棚にもルールがある
作者:成毛真(Naruke Makoto)
譯者:李佳蓉
即知即行:
- 書櫃只放8分滿
- 書籍種類多樣化
- 主題書展重精選
常逛書店或圖書館的人,想必都曾看過主題書架,平放展示書籍,搭配小飾品就能吸睛。在家也能依樣畫葫蘆,找個喜歡的角落,布置自己的主題書展。從藏書中,挑出最愛的旅行書,擺放在一起。不僅看了開心,為了滿足好奇心,還有想拿起來讀的衝動,就成功一半了,書不再只是書,有你的巧思,心境鐵定跟著不同。底下示範的主題書展來自最想私藏的空間--臺南市鹽埕圖書館,搭配地球儀跟飛機模型,整個空間棒到不行,只想跟最親近的人分享,支付稅金在這種公共設施就對了。成毛真提到<把書櫃視為外接式頭腦>,我倒是認為可以把圖書館看成外接式頭腦,也許有時候連書都不用買,直接從源頭管理數量,提前斷捨離,一張借書證在手勝過一堆聯名信用卡。
人生需要斷捨離的觀念,書櫃何嘗不是,藉由整理書櫃中擺放的圖書,可以檢視過去的自己,然後想想未來的發展。《成功者為什麼這麼在意書櫃》一書提到一些實用的技術,既簡單又容易操作。書櫃只放八分滿,保留20%的空間,就跟吃飯只吃八分飽一樣,身體常保健康無虞。人有一種傾向,看到剩餘的空間,就會想要填滿,意味著人生還有放進其他東西的可能,注意力要放在對的方向,小心不要淪為在操場跑步繞圈,看似賣力奔跑,即使跑到受傷了,結果還是落得原地踏步,從來沒有向前過,更遑論到達過甚麼地方,做白工就可惜了。
最好採買8格的櫃子,不知道怎麼排列書籍的話,請看最後一張照片。想在當代社會生存,必須多方涉獵,像是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說的跨領域思考,本書作者規畫的格子,就有類似的效果,基本要有經濟、歷史、自然三類,當然還有心理、旅行、建築、電影、美食、童書等,大量閱讀建構自己的思考模型。經過台灣教育的摧殘,老早對很多學科不再感到興趣,幸好書中有句話說:「賢者從歷史中學習,愚者從經驗中學習」,下次遇到歷史的書,可能會拿起來讀也說不定,例如我的愛書之一《投資金律》,第一章就講股票報酬的歷史長河,難得擊中甜蜜點,雖然是歷史卻看得下去。自然科學也是不容錯過,通過閱讀關於宇宙的知識,可以打開視野,在時間的軸上,一舉就往前往後,行進了幾萬光年,空間的高度則達到銀河般的寬廣,紓解不少都市叢林日常生活的狹隘心胸。經濟入門方面,至少要了解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跟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整理書櫃就是整理人生,還不趕快動手清理灰塵,書櫃背面最好空著,不要有木板較佳,保持空氣流動,比較不會發霉和長蟲。可以的話,拍一張整理過後的照片跟朋友分享,親手做又能講出方法,你一定是收穫最多的人。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ement - Charlie Munger Full Speech
閱讀的幸福人生―居心誌雜誌採訪 - 中時電子報
出版業不景氣的當前,依然隨時都有出版品問市,我們該如何挑選?才能落實「再累也要看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李偉文的建議很務實:「目前新書都有推薦者,參考你所信賴的名家意見,就能很快挑到好書。」隨即補充:「打開一本書,至少要能讀得下去,才有意義。讀了以後,任何一本書都能帶出更多書。」 李偉文分享他的閱讀習慣:「我不會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才換另一本,而是『計畫閱讀』與『隨意閱讀』兩條路線同時進行。」「每個人都在不同關係中扮演多重角色,而且能隨著場域自然轉換。你不也一樣嗎?」細數近日的行程後,李偉文露出一貫爽朗的笑容說:「偷偷說,真正用掉我最多時間的是閱讀,所以我最重要的身分其實是『讀者』。」以閱讀為生活重心的他,曾為自己下了一個很棒的注解:「荒野及公益服務是我行慈悲的道場,閱讀則是修智慧的法門。」
◎文斯付了3萬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他罹患網球肘後依然忍痛繼續打了三個月,只因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直到疼痛變得完全無法忍受才決定放棄。
→繼續打球對財務有助益嗎?或只是覺得「浪費錢」而有罪惡感?傳統經濟學家認為應該忽略沉沒成本,偏偏人們無法忘懷。如果花錢買了卻沒用,感覺很像實際損失那些錢。我們應該要知道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