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博客來E-Coupon免費分享

 我的E-Coupon:

E-Coupon名稱序號面額抵用門檻使用狀況適用館別有效期限分享
16/27-6/28限時加碼,圖書文具滿1000送100元E-Coupon(50*2)AWE6gnpH50799未使用全館2021/07/08~2021/08/31
26/27-6/28限時加碼,圖書文具滿1000送100元E-Coupon(50*2)AWEV3Fui50799未使用全館2021/07/08~2021/08/31
36/27-6/28限時加碼,圖書文具滿1000送100元E-Coupon(50*2)AWEg5BP450799未使用全館2021/07/08~2021/08/31
46/27-6/28限時加碼,圖書文具滿1000送100元E-Coupon(50*2)AWEjMns850799未使用全館2021/07/08~2021/08/31
56/27-6/28限時加碼,圖書文具滿1000送100元E-Coupon(50*2)AWEuw6PQ50799未使用全館2021/07/08~2021/08/31
66/27-6/28限時加碼,圖書文具滿1000送100元E-Coupon(50*2)AWEwP88g50799未使用全館2021/07/08~2021/08/31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 讀後感 -- 做人比做事重要

太晚發現「做人比做事重要」的道理,尤其又是內向人,加上年輕時懵懵懂懂,在人際關係上,一開始就注定吃虧。不懂主動與人連結的重要性,忽視與人往來要注意的分寸跟重點,不論在職場或家庭,都無法如魚得水。

為什麼升遷跟考績都是別人取得?為什麼別人有靠山又有關係可以動用?為什麼同事在背後補刀、長官就是討厭你?很多時候,竟然只是我們不會也不懂做人,然後死得不明不白,多冤枉啊!

幸好,還可以閱讀《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這本書,補修學分,希望以後不要因為不懂箇中的巧妙而吃虧。進一步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思考需要幫助時,有誰願意站出來幫你?

除了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威力強大的複利原理,還有成長心態跟多角度學習,都是盡早教給兒女越好。

讀到全書的3/4,我就被作者吳家德大哥說服了,迫不及待要分享出去,至少,我們可以試著更主動一點,使事情發生,而不是淪為被動的受害者,往外向的那一端移動一些,也許好事就會降臨。

現在讀完了,覺得可以隨時把本書拿起來複習。提醒自己裡面增強信念的一句話,「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

感謝楊斯棓醫師在臉書貼出的推薦序,才能知道吳大哥這本好書,讀完很有收穫,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跟互動,吳大哥猶如博士班的等級,我大概還在幼稚園的階段。幸好,還能及時從書中學習、修正觀念,哪怕只進步一些都好。

做人比做事重要,不要再因為不懂而吃虧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家德
民國86年開始走入職場,歷經飯店、銀行、餐飲等以人為本的服務業。「熱情驅動世界」是他的座右銘。

曾任荷蘭銀行高雄分行襄理、台北富邦銀行個金總處副理、京城銀行台南分行經理、遠東商銀鳳山分行與嘉義分行經理。中年轉職到餐飲業,先是到迷客夏總部任職副總經理,再到NU PASTA與天利食堂雙品牌擔任總經理。獲選為《經理人月刊》2016 年度「100MVP 經理人」。

身為高階主管,仍能親和待人;日理萬機,卻始終學習不輟;喜歡結交朋友,業餘熱心公益。人生最大心願,就是不斷助人,始終相信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

著有《成為別人心中的一個「咖」:讓你的職場與人生更富有》(遠流)、《從卡關中翻身:45則勵志故事翻轉人生窘境,菜鳥、老鳥不可不知的職場破關指南!》(麥田)、《觀念一轉彎,業績翻兩番!》(時報文化),以及最新作品《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從利己到利他,吳家德的人脈學,幫助你一輩子受用無窮》(麥田)。

此書獻給想要與人為善,擁有好人緣的你,歡迎打開這本書,跟著吳家德一起往利人利己的道路邁進。

吳家德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614275745


相關著作:《從卡關中翻身:45則勵志故事翻轉人生窘境,菜鳥、老鳥不可不知的職場破關指南!》

 

目錄

推薦序/
共好與共享:吳家德的人脈學/羅紹和(安得烈慈善協會執行長)
最大化你的人脈資產/陳立恆(法藍瓷總裁)
你過去理解的人脈學,可能有一半是錯的!而且你還不知道是哪一半!/楊斯棓(醫師、
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用熱情轉動的世界:讀吳家德《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凌性傑(詩人)

自序/對人感興趣,生活很有趣


輯一  認識自己

從挫折中逆轉勝
工讀生也能衝出好業績
魔鬼藏在細節裡
讓自己成為璀璨的珍珠
隨心所欲,傾聽自己的聲音
你是一個內向還是外向的人?
你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嗎?
不是我人脈有多廣,只是我對人感興趣
如何快樂的做自己?——自我探索與影響力
心之所向——你會成為怎麼樣的人?

輯二  從陌生人到朋友

初次見面如何建立新友誼
人際溝通的破冰心法
是「朋友」不是「客戶」——關於發DM這件事
哥教的不只是搭訕
只有開學沒有畢業的學分課
跑步交友——農夫給我們的生命啟示
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
人脈是世間最寶貴的資產
巷弄裡的交友驚喜
你有大你十歲以上的朋友嗎?

輯三  熟門熟路的人脈圈子

一場演講的邀約,人生意外的美麗風景
社交傳承
熱情服務的精神
業務員「敢」的精神——人脈加值紅利
一場美麗的邂逅
如何善用人脈連結
人脈的終極目標是利他
「廣結善緣」的力量(上)
「廣結善緣」的力量(下)
人脈的延伸延伸再延伸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內在原力》讀後感:種下利他種子,行動吧!

跟隨封面指引,選取內向者讀法,《內在原力》骨子裡主要是一本利他的書籍。


來自作者愛瑞克的人生故事,源源不絕灌入體內,滿到不能再滿,那就滿溢出來給更多人受益。感動跟暖心,每頁都充滿就不再贅言,書中的附錄、內容跟回信,皆有可觀之處。把本書留在身,隨時都可以幫自己充電。

內在原力即是影響力,透過無形的同理心跟慈悲心,有形的演講和文字,引發他人動機,一起完成事情。

避免閱讀完畢,又淪為另一道堆積如山的心靈雞湯。特別採取打破藩籬的做法,消除章節的界線,自己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要如何應用本書,聚焦讀完要有什麼行動和改變?

第一步就是想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終為始牽涉到價值觀,我是反過來想的。既然討厭自私自利的人,那就不要成為這種人,像是並排停車的駕駛、硬是要插隊的人、亂丟垃圾的遊客。向讀過的書跟看過的電影取經,例如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書則有《最後抱他的人》、《世上最快樂的工作》,因此歸納出,做一個給人希望、給人溫暖,讓人感動的人。利他的願望說得太大,怕被人家笑,但愛大留言鼓勵, 說出來會被笑的願望,才有實現的價值呀!

愛大在書中提到森蚺這一種動物令我印象深刻,牠永遠清楚自己的目標,無關緊要的事物,一律不碰。我們可以透過價值觀、熱情跟優勢來篩選,猶如雷射一般的聚焦之後,再投入注意力。感覺對了的事情,多做,感覺不好的事情,不做。注意力集中用在對的地方,力量才大。大膽捨棄,才能拿回時間做真心想做的事。

想起還是國小的年紀,在成大的操場,第一次跟外國人接觸,想交流、認識,卻苦於一句英語也說不完整,只能吐出幾個簡單的單字。從那時起便種下了種子,想成為連結外國人跟台灣人的橋梁,直到現在還是相當熱衷。從前做過的事情裡面,開出一些美麗回憶的花朵,雖然現實好像迷了路,失去確切的指標,但我相信,看不見路跟走錯路,都是走在正確道路的一部分。受到《內在原力》一書的鼓舞,已經決定好下一個目標,無論如何都要挑戰看看。只要每天還能起床,就要善用時間,把想做的事付諸實踐,勇於嘗試並積極行動。

鈴木一朗說:「對於自己想做的事,就放手去挑戰吧!不是因為覺得能成功就去做,而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嘗試看看,這樣不管結果如何,自己都不會後悔。」

今後還是會放眼全世界,走跟外國人有所接觸的方向,不管做什麼工作,每天都可以關懷生命,開啟利他的意識。

說到工作,可以參考韓第提出的工作組合,分別是賺錢、樂趣跟自我實現。組合中有多個追求的面向,不會因為一部分不盡如人意,就全盤皆輸。建立財務分身有其必要性,就算睡著了,指數化投資帳戶裡的資產,例如VT,世界上的幾千間公司依舊在幫我們打工賺錢。樂趣可以來自無償的工作,例如今年幾歲就設定執行幾趴的利他,或親自下廚招待親友,或是寫文推薦好書,或許有人讀到就可以得到幫助。自我實現可以跟內在原力綁在一起,主動與人連結、合作,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近來深感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和是否做真心想做的事,兩者都跟每天生活的滿意度習習相關。身邊有實際接觸的親人、朋友和同事,務必優先搞好關係,和平相處、不要對立,再往外圈擴散出去。思考一下有困難時,誰會站出來幫助你?有助我們改善待人之道。

讀完本書,情緒不免高漲,盡量減少吹捧的嫌疑,我也明白每個觀點都有其侷限性,內在原力自然也不例外,但今年如果只買一本書的話,就是《內在原力》,看完一定有收穫,這是一個利他的邀請。自掏腰包買來送人也甘願,特別是頻率相同的朋友,想要大家一起變得更好,越多人從中受益越好。真心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內在原力》,受到愛大的影響,找到翻轉人生的動力。

看完愛大寫的書,重新設定心態之後,做你真心想做的事,注意力放在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即可。畢竟,別人熱衷的,不見得是你的追求。

直接站起來行動、利他吧!

後記
你正在尋找的,也正在尋找你。當初時常轉發愛大的貼文,突然有一天被他主動加臉友,開啟了互動。同為小時候被冤枉而被師長粗暴地打巴掌的人,讀到愛大的遭遇跟回文,感到釋懷,這正是書中不容易做到的一課,從壞事之中找出好事的最佳示範。今天適逢父親節,祝大家爸爸節快樂。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Inner Force: The Key to Achieve Infinite Success

作者: 愛瑞克  

目錄

【推薦序】具備內在原力,擁抱A+人生  /《人生路引》作者 楊斯棓醫師
【推薦序】參與《內在原力》的饗宴  /《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推薦序】讓「開卷有益」變成現在進行式 /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宋怡慧
【推薦序】原力也許遲到,但從不缺席 / 爆文學院創辦人  歐陽立中
【推薦序】人生的局,原力有解 / 台灣最大網路讀書社群「閱讀人」創辦人  鄭俊德
 
前言
前言:從零開始跨出你的第一步
第一章:一人公司:像一家公司那樣經營自己
第二章:三種工作:人生可長可久的工作組合
第三章:利他共贏:利他比重要隨著年齡遞增
第四章:成功者防護罩:套用新世代的成功方程式
第五章:站對地方:人際網路放大成果的效益
第六章: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第七章:沒有壞事:找出壞事背後隱藏的好事
第八章:包容力: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
第九章:常保初心: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後記:回歸初心
 
附錄一:延伸閱讀書籍總覽
附錄二:推薦國內外文學名著
附錄三:各章「金句」總覽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閱讀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以VT為例





閱讀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以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 (VT)為例,自己上Vanguard官方網站下載英文完整版,老老實實讀一次,確實搞懂裡面的名詞解釋跟各項說明,勝過聽其他達人唬爛。原本只是想搞清楚指數內的各市場權重比例跟基金績效的關係,想不到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的看法偏向未來的績效表現,只有天知道,持有的市場權重,沒有最佳比例這種事,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績效最大化的,不然,就不用做資產配置了。未來全球市場給多少報酬,我們就拿多少就好,沒有哪個比例真的比較好,切勿落入效率前緣的陷阱。

人生也是一樣,沒有最佳化或最大利益化這種事,追求事事都要最怎麼樣,結果到頭來,什麼都沒做成,豈不更糟糕。倒不如想想,滿足於對自己來說,夠好就好了,即使有更好的選項可能存在,也不去糾結、焦慮跟悔恨。

人生比氣長,方方面面養成好習慣,飲食有所節制,做喜歡的運動,睡覺務必睡飽,身體都能受益。鴨子滑水到彼岸,不論速度快慢,還是路線曲折、迂迴,最後總是會抵達。不妨把時間尺度拉大,以更長的時間軸看待人生,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步調,減低急迫的感覺。

如何減少焦慮?日起有功,相信每天都做一點,長期累積下來,成果就很可觀。就像每日把一元硬幣投入撲滿,總有會滿出來的一天。把自己看成一檔追蹤全球股市指數的ETF,如VT,短期內,股價會有高高低低的漲跌,長期來看,整體的走勢卻是向上的。

一點小小的心得跟大家分享,請多多指教,謝謝。另外,還讀了Vanguard Intermediate-Term Treasury ETF (VGIT)的公開說明書,對債券的相關知識又認識得更多了。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發現你的天職》讀後感:做真心想做的事,活出唯一的自己就是成功


唯有找到真心想做的事,才能全力投入,釋放所有潛能,希望可以做到韓第所說的盡己所能,發揮所長。不然,人生就像參加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不知為何而跑,心不甘、情不願,自然沒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讀《 發現你的天職》,學會自我理解,懂得從錯誤跟失敗之中學習和成長,邊行動邊修正方向,逐步接近真心想做的事。

以前讀《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看到成長心態,有翻轉認知,但真正讓我解脫束縛的是《大腦解鎖》這本書,可以說是成長心態的實踐版。大腦可塑性不是說說而已,背後的確有最新的腦神經科學背書。運用成長心態加多角度學習,從怕失敗、怕犯錯和恐懼之中釋放出來,每日精進自己,進行個人化深度學習,才能活出唯一的自己。

《發現你的天職》最重要的一張圖就在封面,由三個圓圈組成,分別是重視的事、喜歡的事跟擅長的事,重視的事即是價值觀,必須優先考量。作者八木仁平提供一個良好的架構,得以把原先沒想清楚的地方弄個明白,回顧過去,好好了解自己並面對自己,會是重新出發的好起點。決定真心想做的事情之後,在實際去做的過程中自然就會遇見實踐的方法。

經過一番反思,找到一種感動人心的價值觀,亦即體驗人生的感動並關懷生命,例如觀看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即使借錢、賣掉房子也在所不惜,只為了購買幾千萬的陀螺儀,拍攝影像、照片,記錄台灣,從山出發,直到直升機墜毀,感動無數的台灣人。他是個有夢想的人,骨子裡關懷的是人,堅持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不能只有他看見,而是要跟所有人分享。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活出唯一的自己就是成功,完全沒必要跟別人比較。

大膽割捨不喜歡的事,才能拿回時間。

做真心想做的事,心裡覺得踏實、充滿喜悅,活得更像自己一點,那個獨一無二、閃閃發光的自己。做真心想做的事,再苦也願意,事情對了,再苦也甘心。人生不是數饅頭過日子,不要忍了,下定決心,在自己心之所屬的領域努力耕耘。連嘗試都不嘗試就直接放棄,死前肯定會感到遺憾,何不把握時間,盡早探索不同的路徑。先嘗試,行不通再轉向,一定會有別條路。

未來由當下決定,是要每天蹉跎光陰,還是分分秒秒都全力以赴,為你的人生而活?運用逆向思考,決定自認可以達成的目標,設法使之成功可行。儘管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人生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天的確都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路上。




發現你的天職:三大步驟,讓你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 

世界一やさしい「やりたいこと」の見つけ方 人生のモヤモヤから解放される自己理解メソッド

目錄

前言 幫助你找到堅定不移的「自我重心」

Chapter 1  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誤解(1)以為必須是「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
.誤解(2)找到想做的事時,會有「這就是命運安排」的錯覺
.誤解(3)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
.誤解(4)要找到想做的事,就必須「積極採取行動」
.誤解(5)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工作」
 
Chapter 2  為什麼會為了「找不到想做的事」而一直徬徨呢?
.被超商開除後,找到「想做的事」,創造人生逆轉勝的故事
.不知「想做什麼」就「先行動看看」的陷阱
.「迷惘的人」與「不斷前進的人」只有一點不同
 
Chapter 3  自我理解術:套公式讓你最快找到想做的事
.之所以找不到「想做的事」只是不了解詞彙的意思
.不靠「直覺」,只憑「邏輯」找出想做的事
.自我理解術的三大支柱,讓你不再需要尋找「想做的事」
.公式(1)「喜歡的事×擅長的事=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意思?
.「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
.公式(2)「喜歡的事×擅長的事×重視的事=真心想做的事」是什麼意思?
.「工作目的」來自「重視的事(價值觀)」
.「真心想做的事」的實例
.在「找工作與跳槽的面試」也無往不利
.自我理解術規則(1)「靠興趣活下去」是一種誤解
.自我理解術規則(2)在尋找「喜歡的事」之前,先找出「擅長的事」
.自我理解術規則(3)不能思考「過於瑣碎的實踐手段」
 
Chapter4  找到指引人生方向的羅盤──「重視的事」
.如何尋找動機永不衰退的工作?
.「目標」不等於「價值觀」
.分辨「真價值觀」與「假價值觀」的方法
.練習-找出真價值觀的五個步驟
.無法妥當回答問題時的兩種應對方式
.練習STEP 1-找出回答五個問題的「價值觀關鍵字」
.練習STEP2-製作「價值觀心智圖」整理思緒
.練習STEP3-將「他人重心」的價值觀轉換成「自我重心」的價值觀
.練習STEP4-建立「價值觀排行榜」,決定價值觀的順位
.練習 STEP 5-「工作目的」一旦決定,工作自然順利
 
Chapter 5只要找到「擅長的事」,就能將這件事當成工作
.「專長」的定義是?
.從「為了改變自己而努力」轉型成「為了發揮才華而努力」
.為何越讀那些「心理勵志書」,就越喪失自信?
.琢磨「專長」,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
.練習-回答五個問題,找出自己的專長
.整理優點,製作「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Chapter 6跟「找到喜歡的事再努力去做」說再見
.「喜歡的事」的定義是?
.「為錢工作的人」贏不了「為興趣工作的人」
.「喜歡棒球,所以選擇與棒球相關的工作」是錯誤的
.「該當成工作的興趣」與「不該當成工作的興趣」的差異
.練習-回答五個問題,找出「喜歡的事」
 
Chapter 7 決定「真心想做的事」,開始活出「真正的自己」
.立刻停止為了「未來」而活
.依據「假設」找到「想做的事」
.決定「真正想做的事」的兩個步驟
.練習 STEP1-透過興趣×專長假設「想做的事」
.練習 STEP2-透過「工作目的」篩選出想做的事
 
Chapter 8 讓人產生戲劇性轉變的自我理解魔法
.找到實踐「想做的事」的方法
.學會自我理解術,今後將不再失敗
.成功並非「目標達成」,而是「在每個瞬間活出自我特色」
.盡可能早一點從尋找想做的事「畢業」,成為「理想的自己」
 
結語 做出自我理解實踐流程圖
謝辭
特輯 幫助你找到重視的事(價值觀)的30個問題
   幫助你找到擅長的事(才華)的30個問題
   幫助你找到喜歡的事(熱情)的30個問題
   重視的事(價值觀)的100個範例清單
   擅長的事(才華)的100個範例清單
   喜歡的事(熱情)的100個範例清單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2021年巴菲特致股東信》讀後感:重新探討買債券的理由,堅持資產配置(例如VT+VGIT)

結論:我的看法偏向未來的績效表現,只有天知道,持有的市場權重,沒有最佳比例這種事,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績效最大化的,不然,就不用做資產配置了。未來全球市場給多少報酬,我們就拿多少就好,沒有哪個比例真的比較好,切勿落入效率前緣的陷阱。


  • 未來最佳資產配置呢?
    老實說,沒有人知道答案。

    假如你知道未來要在那個資產類別投入最高比重可以以較低的風險獲取較高的報酬,那麼基本上,你就不需要資產配置了。何必呢?你就將資金全部投入表現最佳的資產類別即可。配置比重差個小小幾%,不會對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資產配置的要點,是做出配置的動作。常常看到有許多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朋友,再要以5%:5%進行配置,或是4%:6%比較好之間傷透腦筋。說實在的,這對最後結果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我自己有時也會落入這個陷阱之中)(綠角財經筆記: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智慧型資產配置)再讀後感---資產配置要義)
  • Global equity investing: The benefit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sizing your allocation 
    In light of ou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considerations,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omestic investors should consider allocating part of their portfolios to international equities. In determining how much to allocate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quities, a helpful starting point for investors is global market-capitalization weight. In practice, many investors will consider an allocation below this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ir sensitivity to a number of considerations, including volatility reduction, implementation costs, taxes, regulation, and their own preferences.
  • 資產配置的比率需要依據個人的財務目標與風險忍受度進行調整。這需要量身訂做。即便同一個人,當他有兩個不同的財務目標要同時進行時,他也很可能會針對不同目標採用不同的配置比率。(綠角財經筆記: 再論兩個核心問題Indexing and Asset Allocation are Two Separate Issues)
  • 要避開的債券基金投資風險,在於過高的內扣費用成本。 條件類似的債券會有類似的殖利率。在當前這個低殖利率年代,再去買高收費債券基金更是沒道理。 避開高費用的標的。這就是債券基金投資的趨吉避凶之道。中期美國公債ETF,VGIT(Expense Ratio 0.05%)投資的是3- 10年期的公債,保有Vanguard一貫的優勢,那就是低費用,內扣總開銷不到IEI的一半。(綠角財經筆記: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美國中期公債ETF,iShares與Vanguard何者較佳(IEI vs. VGIT))
  • 「怎麼會有人靠變賣資產來度過退休生活呢?當然是靠領息過日子啊!
    你退休的時候難道會去變賣房子來當退休金嗎?」變賣資產其實是調整你的資產配置比例如果你在退休前累積了相當多的風險性資產,然後到了退休階段,你把一定比例資產轉移到債券這一類固定收益的資產上。其實需要變賣資產的情形將會相對小。
    .
    在未來年歲越長,對於現金流就越趨需要穩定。所以我們可以不斷的把風險性資產的比例下調。
    而在每次配置比例的調整中,就會不斷的增加固定收益類別的比例。自然完成取得現金流的需求。
    .
    白話一點講,需要配息類別多一點,我們就把股票類的資產移動多一些過去,增加來年配息的金額。順便把來年需要的現金領出來放。所以問題是出在退休後需不需要變賣資產嗎 ?
    .
    問題是出在你累積的財富不會永續成長。
    .
    問題是出在你所累積可以產出現金流的資產不夠大。
    .
    問題是出在你所累積的資產流通性太低,無法進行調整。(Jet Lee的投資隨筆)
  • 最方便的作法是直接買VT(Expense Ratio 0.08%)就好,ETF會自動隨著各地區的市值增減,讓比例也隨之增減,不需要顧慮比例的問題(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資產配置、指數投資和ETF的不同搭配方式:以VTI+VXUS為例)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 (VT)

    Investment strategy

    The fund employs a “passive management”—or indexing—investment approach designed to trac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a free-float-adjusted, 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index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large-, mid-, and small-capitalization stocks of companies located around the world. The index includes approximately 7,400 stocks of companies located in 47 countries, including both developed and emerging markets.

    Princip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The Fund employs an indexing investment approach designed to trac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a float-adjusted, 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index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large-, mid-, and small-capitalization stocks of companies located around the world. As of October 31, 2020, the Index included 9,033 stocks of companies located in 49 markets, including both developed and emerging markets. As of October 31, 2020, the largest markets covered in the Index wer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which made up approximately 57.1%, 7.4%, and 3.8%, respectively, of the Index’s market capitalization). The Fund attempts to sample the target index by investing all, or substantially all, of its assets in common stocks in the Index and by hold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ecurities that resembles the full Index in terms of key risk factor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se factors include industry weightings, country weightings, market capitalization, and other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stocks.

    市值佔比比較:

    1、整體股市市值的比較上,根據交易所聯盟網站資訊,美國與非美國(僅計算FTSE指數中的已開發和新興市場)的國內股票總市值大約是43:57。

    2、以流通市值為基礎的指數市值中,美國的股票流動性較好,所以佔比較高,在FTSE全球指數中(VT中的佔比會很接近這個),美國與非美的涵蓋指數市值,目前大約是57:43。



  • 註:VT這支全球股市指數化投資工具,是在2008年當中才發行的。也就是說,假如你在VT發行前就已經開始投資,當時要做全球股市的指數化投資,一定是要自行分區投入,取得整體報酬。
    後記:
    不知為何,近來有人主張:”不使用VT投資全球股市,自行分區投資,就不是做指數化投資”的看法。
    首先要知道的是,VT是2008這一年才推出的投資工具。所以在2008以前,所有想要投資全球股市的人,一定要做的事,就是全球分區投資
    以為VT就是唯一正確選擇,可能部分原因在於,這個人是在比較近幾年才開始投資。他以為VT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工具。
    而且,對於一個投資人來說,如何決定本國與國際市場比重(或是國際市場間的比率)。這是資產配置層級的問題。本國跟國際股市,已開發跟新興市場股市,都是不同的資產類別。絕不是說在不同資產類別間進行考慮後決定了一個比重,就不是指數化投資
    這是資產配置的問題。這也正是為什麼威廉·伯恩斯坦在要智慧型資產配置書中,Vanguard要在研究報告中,討論本國與國際股市比重的問題。
    我們再拉高一個層級來看。不然全球股市與債券的市值比重約是46:54。那是不是所有人的股債配置都應該是46:54,不然就不是指數化投資呢?
    不是這樣吧。
    自行分區投資會比VT多一個優點(綠角財經筆記: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分析介紹(VT,2019年版))



2021年的巴菲特致股東信,巴老在第五頁的最末段提到債券,並且以bleak這個詞形容固定收益投資者所面對的未來,可說是相當黯淡、無望。他舉最近的美國10年期公債為例,年收益只有區區0.93%,1981年9月時則有15.8%那麼高,整整掉了94%啊!更別說有些國家的公債,例如德國跟日本,竟然是「負」收益。


面對債券如此慘淡的前景,問題來了,投資組合裡面,到底還要不要持續配置公債?








巴菲特在2021年的致股東信中再度提及長期持有具有生產力的資產,像是房地產、農地或是擁有公司(散戶可以透過買股票達成)。同時,必須要耐心地長時間等待複利展現威力。碰到超級壞的股市下跌,則要力求內心平靜,不受影響,才能堅持到底。做到廣泛的分散投資,並且盡量減少交易、壓低費用成本。結論就是買進並長期持有全市場大範圍的ETF,達成合理又可行的財務目標。






看完巴菲特信中的內容,衷心覺得,有巴菲特這樣的人跟其創立的波克夏公司真好,完全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幫他們賺取最大的利益。就跟柏格一樣偉大,創立Vanguard,公司股權結構由投資人所共有,利益綁在一起,同在一條船上。多虧有了Bogle創立Vanguard,我們才買得到低成本大範圍的全市場ETF。讀巴菲特致股東信,全然是一種享受,猶如在腦中進行一場世界級的交響樂,感受Buffett經營公司的誠實與正直,他們買的公司,有的甚至連會計稽核都不用,就是一種全然的信任,即便經營者傳給了下一代又下一代,依然保持著誠實不欺騙的良好風氣。波克夏的投資人正是它所需要的那種投資人,有些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持有,死忠一輩子,即使今年90幾歲了,還是不賣,年復一年,還是持續地獲利。巴老今年97歲了,蒙格90歲,在信中說了好幾段他們跟買進的公司之間的良好關係,隱約感覺到是在說他來日不多了,但波克夏經營的方式是可以讓人安心跟信任的,始終為投資人爭取最佳利益。是的,巴菲特在幫波克夏拉票,希望投資人繼續購買並長期持有。

雖然波克夏形式上是一間公司,但我們經營的態度是合夥企業。

持有為你的利益著想的好公司,不用頻繁買進賣出,就像朋友、家人一樣的關係,哪有人在拼周轉率,沒有換來換去這回事。





重新探討買債券的理由,堅持股債配置

摘錄:
綠角財經筆記: 不同股債比率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績—以美國ETF為例(Different Asset Allocation with ETFs,2021更新)
近年來有些批評資產配置的人,拿資產配置投資組合股債比60:40從2008年初以來只有四點多趴的年化報酬來說嘴。說這證明資產配置是一種低報酬,效果不彰的投資方法。

實際狀況是,同期間就算是100%股票的投資組合,也是4.98%的年化報酬。只比股債比60:40高0.1%的年化報酬率。

2008年初開始投資,會完整的參與到金融海嘯的下跌,成果就是不好看。這就是這個時期的背景環境。不論你是100%投資股票,或是股債搭配,都一樣受到影響。

上表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股債比90:10、80:20、70:30的年化報酬,都勝過100%股票的投資組合。

100%股票的成果,其實跟股債比60:40相近。

近來有些人大聲疾呼,100%股票一定會勝過加入債券的股債搭配投資組合。

說高風險資產一定會有比較好的成果,除了反映他不太知道甚麼叫”風險”之外。

這種說詞恐怕也反映他不太了解資產配置原理。他不知道,在某些時期,譬如本文舉例的期間,他引以為豪,以為一定勝出的100%股票投資組合,其年化報酬其實跟股債比60:40這個相對保守的投資組合相近。100%股票的波動風險還高很多呢(可見標準差欄位)。

今年(2021)回顧,重現了20202019回顧的成果,就是加入一些債券的投資組合,績效在某些時期會勝過100%股票的投資組合。

100%股票不是必勝的保證。

很多人以為高風險就一定有高報酬。其實高風險的意思就是,報酬有時會很難看。

經歷了2020全球肺炎疫情的考驗,資產配置再次驗證其強韌特質。只要照著原先的投資計劃,繼續執行。投資人可以安然度過市場大幅度波動與整體投資人情緒起伏的考驗。





綠角財經筆記: 以美國ETF進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績(Asset Allocation with ETFs,2021更新)
儘管是一個高評等公債高達40%的投資組合,利用總報酬投資法,在多年的累積之後,也可能在一年內,帶來20%的資產成長。

這個例子展現了就算從一個很差的時間點開始投資,也可以拿到長期累積正報酬。這顯示的是資產配置的強項。

一般狀況,一個人不會在單一時間點,就把這輩子可用的所有資金就全部投入。他會分批投入市場。



綠角財經筆記: 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不同持有期間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Different Holding Periods,2021更新)
一般人不會在單一時間點把這輩子可以用於投資的資金全部單筆投入,他會分批投資。也就像這個表格一樣,他會取得很多個段落、不同時期的報酬。

這個表格有一個重要特性。

最右邊一欄,年化報酬,高低起伏不定。跟投資期間長短沒有關聯。

總報酬一欄,隨著投資年限愈長,總報酬有愈高的傾向。(愈往表格上方,總報酬愈高)

從投資兩到五年的幾十趴的總報酬,到投資十年以上,上百趴的總報酬。

即便從2008年初開始投資,一投資就遇到金融海嘯,長年累積也有89.9%的總報酬。在這12個時期中,是排名第四的總報酬。

重點不在Timing the market,挑對時間進出市場。

重點在Time in the market,參與市場的時間

投資朋友該想的是,怎樣才可以長期參與市場。不是一味要求自己要取得最佳時期的報酬。

前者是可以辦到的事。後者很難持續成功。




綠角財經筆記: 資產配置只能註定低報酬?(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Truths about Asset Allocation)
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用資產配置的方式參與市場,會得到怎樣的報酬,簡單一句話:”市場決定”。

市場強,報酬率就高。

市場下跌,報酬率就差。

資產配置是一個投資指引,一個讓投資人有信心走過市場波動的方法

資產配置讓投資人有固定的投資方針,不會在新興市場、原物料走強時,就去追逐熱門。也讓投資人不會在上漲的市場中過度擔心,去採用奇特的”避險”方式,結果反而是避險工具本身帶來嚴重虧損

資產配置不是報酬保證。實際狀況是,它的報酬率可能高,也可能低。(註3)

有些投資朋友,拿最低、最差時期的報酬來強調,貶低這個投資方法,說資產配置只能註定低報酬。恐怕這些評論更大部分反應的是自己的誤解。

我在分享這些投資組合的績效成果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留言或回應。

假如是從2009年初開始計算,就會有人說:”從上漲多頭起點開始買,當然成果很好啊。”

假如是2008年初開始計算,買在最差的時間點,後面完整接受了幾十趴的負報酬,就會有人說:”你看,你的投資方法績效就是不行吧!”

對於心中已有定見,追求多空皆賺這種”高等”策略的投資人來說,當然,不論資產配置成果如何呈現,他們的看法是不會變的。

但聰明的投資朋友會看到,資產配置即便完整經歷了2008大空頭之後還能拉回正報酬的韌性,以及在上漲的市場中同步帶來高報酬的成果

這其實是相當可行的投資策略。




摘錄:
Ffaarr
當股市表現愈好的時候,就愈來愈多人在說「不需要資產配置」。當然如果很年輕,工作很穩定,目前投入的數額很少,帳面虧損個50%,或持續虧損3年,也可以開心生活不受影響的人,真的可以在留夠急用金之後,all in股市(指數投資)沒問題,不需要資產配置,甚至合理比例的槓桿都可以(之前介紹的life cycling invest有提過,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人真的適合)。

但說這種話的人是都真的有考慮清楚這種最慘狀況(搞不好還可能更慘),確定自己不會恐慌不會擔心的嗎?還是因為去年遇上容易渡過的輕鬆熊市(全球股市跌幅不到35%,而且幾個月內就漲上來)。以為熊市就一定是這麼簡單一下就撐過去的? 如果是自己真的有完整心裡和財務上的準備,結果自負當然沒問題。但在網上隨便就給人這種建議實在是很不好。 

p.s.低風險部位要配置債券或現金(或還有其他選擇),我之前的文章有討論過了,只要是風險低於股市的配置,都會有一定的降低風險效果,這裡重點就比較不在這。

股債的相關度接近於零,公債就是微負相關,公司債就是微正相關,所以有些時候股債一起跌是很正常的,會覺得股債應該隨時都反向(然後今年股市根本沒怎麼跌吧),其實應該是對股債配置的功能有點誤會,真正的重點是在股市嚴重下跌的時,能不能讓整體配置的風險降低。至於利率會不會往上,沒人可以確定,當然如果認為利率會往上,自然是現金大於債券。但不管現金還是債券都好,重點還是如何讓股市部位的風險不要過大。

至於房產,應該沒辦法稱作是低風險,價格會漲跌,而且拿來作配置調整其實很不方便,光就流動性就是比較大的問題,但風險應該是比股市小一些。   

至於要怎麼看待房產在資產配置中的位置,我覺得房產自然是總資產的一部分,但

1、自住房要不要放在投資的資產配置就是每個人不同。例如,我自己是會把急用金的現金,和投資資產配置中的部位(包括暫時還沒有投入的現金)分開算,買的房子也是分開算,不納入我的配置比例中,當然考慮納入也是可以,但就會變成房產的佔比超高。

2、房產在心理上是否能合理的降低投資風險有疑問,例如有人有1000萬房產,500萬股市配置,能因此覺得500萬跌到250才虧損16%嗎?我覺得在心裡上是比較困難的,例如果另有250的債券、投資現金或是reits,可能感覺就不一樣。這點如果個人可以因此在大跌時覺得放心,那當然可以

3、放在資產配置中另有個缺點就像上面有提到的流動性,房產沒辦法部分變賣,所以在資產配置和平衡上很困難,能從裡面借理財型房貸當然是一個可以調配資金的優點,但借房貸不是減少房子的部位,而是另開槓桿,所以和再平衡還是不同。



摘錄:
市場先生 2021.04
在問股債比例怎麼配之前,其實我發現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配置股票和債券,只是聽別人說要有股有債,於是就覺得都買一點,然後問題就會變得很奇怪,例如「股債比例怎麼配報酬最高?」這種前提錯誤的問題,或者買到高收益債還覺得可以減少風險。
---
關於股債這問題以前講蠻多次了,以下我用比較白話的方式再說一次。
如果你是追求報酬最大化,那就100%放股票就好。這樣長期來說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報酬。彼得林區的書裡面也直接告訴你,如果你想要高報酬,根本不用配債券。
股票長期報酬最好,這是正確的敘述,
不過這作法一定有問題,才會有人想在股票以外加上債券。
問題出在哪呢?問題出在「不確定性」,俗稱風險。
回頭看看這句話:「股票長期來說報酬最好」,其中「長期」這兩個字充滿著迷惑性。
凱因斯有句名言:長期來說,我們都已經死了。
長期來說能得到好成果,但實際上你並不能肯定這個長期是多長,而且把這句話反過來看也說明著股票的特性:短期充滿不確定性。
舉幾個例子:
例如你退休那一年,本想結束投資部位,在長期複利之後提領出所有資金。但會不會那一年剛好股市大跌,腰斬50%?這時你應該繼續放,還是該按照原定計畫退休賣出?
再例如你可能無法投資太久,例如你只預期投資10年,這10年會不會剛好是股市很差的10年?歷史上的確曾經有過10年間股票最終沒什麼報酬,且過程起伏巨大的情況。
再例如你可能會因為帳面波動太大,導致心理承受不住、中斷投資計畫...。
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所謂的「長期」最大化報酬無法被實現。
這時候我們如果希望結果確定性高低一點,做法就是加入另一項確定性較高的資產,長期有正報酬,而且最好不要跟股市高度正相關。
所以債券就被加進來了。
減少風險有代價,就是債券的長期報酬並沒有股市這麼好,又有「長期」這兩個字說明短期其實也並不一定,但債券讓你整體的確定性提高。
減少風險的細節在這裡就不展開太多,簡單來說,因為兩者並不相關,所以股市跌的時候,債券不一定會跌,甚至有時會上漲,所以自己的總資產曲線變動就會因此相對平滑、不確定性減少。
在理解這個前提之後,我們才會進到下一步:「股債的比例怎麼配?」
當然到這裡你也可以理解到,被加進來的資產,除了債券其實也可以是其他東西。
只要是能夠跟股市不會高度正相關,且長期有正報酬的資產,納入之後都能有提高確定性的效果,當然效果大或小並不一定。這也說明為什麼高收益債沒有資產配置效果,簡單說因為高收益債和股市相關性太高,股市崩盤它也一起崩。
到這裡你就有了資產配置觀念的雛型。有這個前提下一步才會開始談配哪些資產以及比例問題。
---
看完上述這段,你應該能理解到「股債比例怎麼配報酬最高?」為什麼是個錯誤的問句,
因為之所以會股債配置,就已經不是追求報酬這個單一維度目標,而是考慮報酬/風險,兩個維度的目標。而風險是很個人化的事情,對於有能力承擔風險的人,100%股票其實也沒問題,但對於希望高確定性的人,就不可能100%股票。
除了目標因素,由於歷史績效表現不等於未來表現,因此配置比例也並不存在最佳化解。
---
就先說到這,
總結一下,在追求適合自己的股債配置比例前,要先明白為什麼要有股票有債券的前提。
如果不理解前提,很可能你會在配置比例上有著錯誤的計畫和期待。




綠角財經筆記: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

要避開的債券基金投資風險,在於過高的內扣費用成本。 條件類似的債券會有類似的殖利率。譬如AA級公司債, 就會有它們特定的殖利率區間。 一個投資級公司債基金經理人,就是在這個池子中選債券出來投資。 決定不同經理人之間績效差別的,往往就是投資成本 在當前這個低殖利率年代,再去買高收費債券基金更是沒道理。 譬如債券有2%的殖利率。債券基金收1%的內扣費用。 那根本就是把一半的殖利率送給基金公司了。 不要因為高配息率就認為值得買進。避開高費用的標的。這就是債券基金投資的趨吉避凶之道。 



綠角財經筆記: 美國中期公債ETF,iShares與Vanguard何者較佳(IEI vs. VGIT)

這兩支雖然都是中期美國公債ETF,但VGIT投資的是3- 10年期的公債,IEI則是3-7年期。IEI的年限較短,利 率風險會比較低一些。 這的差別可以從衡量利率風險的存續期間看出。IEI的存 續期間是4.48,VGIT是5.16。(存續時間愈長,代表愈 高的利率風險) 持有證券數目,VGIT有110支,IEI有59支。到VGIT保有Vanguard一貫的優勢,那就是低費用,內扣總開銷不到IEI的一半。 但在成交量與資產總值方面,則是IEI明顯勝出。 不過VGIT每天13萬股的成交量,與17億美金的資產總 值,也算是支成熟的ETF。所以對於想要透過ETF配置美 國公債部分的投資朋友來說,VGIT也是個可行的選擇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資產配置、指數投資和ETF的不同搭配方式:以VTI+VXUS為例

視全球股市為一個資產區塊:

全球股市都屬於同類型且相關度高的資產,不必要再細分,因此美股和非美股都視為「全球股市」這個區塊(例如可佔總投資的80%),再以指數投資的市值加權方式投入這個區塊資產即可。

這樣的規劃之下,其實最方便的作法是直接買80%的VT就好,ETF會自動隨著各地區的市值增減,讓比例也隨之增減,不需要顧慮比例的問題。

但因為如前所述,使用VTI+VXUS的平均費用率較VT低,而且持股分散度比VT要更好,所以選擇用VTI+VXUS共同組成「全球股市」這個區塊進行市值加權指數投資,仍然會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一開始可以選擇一種市值佔比(例如57:43模仿vt比例或整數的60:40)開始投入,之後雖然使用了兩支ETF,後續只要在全球股市區塊內實行長期市值指數投資就好,不需要讓VTI和VXUS兩者之間進行再平衡,讓它們兩者之間比例,隨著兩市場漲跌比例自然更動就好(即達成類似於VT的效果)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活了100萬次的貓》讀後感:愛過,才算真正活過一次



張曼娟講話的聲音跟蔣勳一樣,都屬於好聽的那一種,悅耳的聲音承載療癒的內容,著實讓人舒暢。她在名人書房的節目上,推薦好幾本書,其中一本正是《活了100萬次的貓》,透過她的介紹,搭起一座橋樑,讓我了解繪本中的真意,縱然活過百萬遍,但「愛過,才算真正活過一次」,立馬買了一本跟女兒共讀。

活一百萬次,如果連一次都沒愛過與被愛,那也只是白活罷了!佐野洋子的畫風獨特,充滿野性的筆觸,文字淺白但內容深刻,讀完深受啟發和滿滿的感動。《活了100萬次的貓》是人人都該買一本的好書,尤其適合親子共讀跟單身男女。

自從我讀過《像我這樣的一隻獅子》,開始喜歡看繪本,上面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很厲害,用的篇幅不多,薄薄的一本,就能把一個大題目(例如愛跟做自己)講得讓人深有共鳴,實在很不簡單。圖畫可愛,富有童趣,療癒感十足,擺在床頭很不錯,心情糾結之時就可以隨手解悶。

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主角,活成野貓的那一世,可以自行決定怎麼活跟選擇想做什麼,那就是所謂的自由自在吧!不是馬戲團的貓,也不是老奶奶的貓,更不是國王的貓,就只是野貓而已,真的,這樣就夠了,反而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