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大輝
《深度學習的技術》不外乎又是關於輸出、輸入的一本書,隱約覺察到特別強調思考,用作者提出的「三力圖」來排列知識,就是一個閱讀、思考、寫作的循環,三者持續不斷執行,學習的成效就會如同複利一般大爆發。對應到最終章,也就是第五章的「個人計畫」,自行理解為一張由人力資本,工作、收入,家人、朋友構成的三力圖。了解你的第一要務,就是執行意義非凡的個人計畫,可以改變你的人生軌跡,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得親身實踐才算數。
了解是為了改變,了解不是為了重複和延續。人生中唯一確定的就是會一直改變。
本書一共五章,包含記、懂、網、拓、活五個層次,由最基礎的開始,第一章即是獲得很不錯的記憶力,第二章理解力最大化,第三章編輯知識之網,第四章全面拓展,第五章在生活中學習。
總結第一章,常常做提取、回想,就比較容易記得住。
散步、睡覺、去咖啡館都能開啟發散模式,幫助你理解。遇到不懂的概念,例如交易,可以做個「思想實驗」,代入真實世界,加以思考,幫助自己理解,這也是我覺得第二章最有收穫的地方,日後可以多加利用思想實驗。其他還有老早就在用的費曼學習法,例如講解一個概念給女兒聽。最後帶到一點,寫到紙上,可以清空大腦。
圖解在第三章現身,注重在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只不過作者換了一個說法,他講的是圖形化思考,排列知識就是思考知識,形成知識之網。除了心智圖、概念圖(圖解),還有作者根據系統圖提出自己的三力圖。
正確性、多樣性、創造性是第四章最有看頭的地方,透過過濾機制提高正確性,透過跨領域學習增加多樣性,透過思想孵化器(寫作)孕育創造性。
第五章講的放棄閱讀、如何選書、個人計畫,我覺得是最大的亮點,可以好好加以運用。至於慢讀(《讀書這個荒野》)、極速閱讀(《打造超人大腦》)、檢視閱讀,各有適用範圍,沒有說哪一個就一定比較好,端看你的情況,再自行決定要採用哪個方法。放棄閱讀跟放棄治療一樣,好懂但好難做到,如何斷然捨棄,有賴你的智慧,考量時間成本跟一年的出版品成千上萬,有些情況最好的策略就是放下,不讀。
根據韓懷宗老師寫的《新版 咖啡學 COFFEEOLOGY EXTRA:秘史、精品豆、北歐技法與烘焙概論》,調整手沖咖啡的相關變數,翻開書中的參數取中間值。新鮮的咖啡豆絕對必要,出爐後7天達到巔峰,最好兩週內喝完。本次沖泡Oklao烘焙的瓜地馬拉薇薇特南果,小飛馬的刻度轉到3.5,水溫降到85上下,粉水比取1:15,以上這些數值適用的範圍是中烘焙的豆子。萃取出來的咖啡品質果然大有進展,精品咖啡最珍惜的酸香物比之前保留得更多,入口的層次也更加豐富。之前只會傻傻地亂沖,累積了不少難喝的經驗,很有可能因為無知而把好豆子沖得不好喝,殊為可惜,不僅浪費好東西,又害了自己的口感。但只要看對書、找答案,立即就有顯著的進步。這也是一種速讀的應用方法,前提是書中隱含有可以解答你的問題的答案,所以,跟你相關的問題最好要明確,才比較好找答案。光是能自己沖出好喝的咖啡,就值回書價了。
如何選書?可以從自己最相關的問題出發,然後從人和書這兩個管道下手。假如進行指數化投資,可以看綠角財經筆記,他常發表言之有物的讀後感,看了文章,勾起興趣,自然而然就會買書來看。或者可以追蹤譯者Back to basics,她常推薦書籍或寫一些有亮點的個人意見,包準一試成主顧,跟著下單,幾乎沒有失手過,每讀一本都有收穫。例如她最近推薦的幾本書:《粉紅色牢房效應》、《大腦喜歡這樣學》、《學習如何學習》,我都有買,而且有了意外的發現。讀《粉紅色牢房效應》,作者說人會受到地點影響,所以要參加考試的人,最好找跟考場一樣的環境唸書,日後比較容易寫出答案。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找不到相似的地點跟環境,那該怎麼辦呢?結果出乎意料,在另外一本書找到破解的方法,證實我的猜想是對的,這也是始料未及。答案出現在《大腦喜歡這樣學》,作者寫到因為人會受到地點效應影響的關係,要參加考試的人,最好刻意練習在不同的環境隨機回想學習過的東西。以上就是從人找書。接著說從書找書,好的作者寫的好書,通常在書的結尾都會推薦書籍,從中挑選的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挑中好書,例如《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的附錄就有蒙格的推薦書目,這也就是順縢摸瓜選書法。與其畫重點,不如確實回想。不管用書找書還是用人找書,都要用自己做實驗,進行個人計畫,檢驗學到的是否真的有用,又有哪些是無效的,避免掉入前人的坑,利用蒙格說的反過來想,不是想怎麼成功,而是想怎麼才不會失敗。簡單來說,知道你會在哪邊死掉,就不要去那個地方。
以終為始,不妨先看第五章,因為個人計畫跟自己最相關,也最有動力想了解,對你的意義也最大,可以說整本書都是在為實踐個人計畫做準備。寫完這篇讀後感,我一次就運用了不少書中的秘訣,像是提取、圖解、思考,可謂一石多鳥,這就是高效。
深度學習的技術:2週掌握高效學習,立即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