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讀後感2: 感覺舒服的人、投資自己的人、利他共好的人

十月,距離年底還有兩個月左右,根據手邊的紀錄,今年有望看完80本書,但數量不是重點。

(畢竟大善人愛瑞克一年專職閱讀1000本書,相較之下,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書中有質量的內容,和讀了有什麼行動跟改變才是應該關注的地方。

先讀完中文版<<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大有收穫,覺得非得要拜讀原文才行。又讀了兩遍英文版<<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第一次先通讀全書,並貼上彩色標籤標註跟自己相關的重點。第二遍是為了做索引,把最想運用在人生的重點寫成可以快速查閱的索引,這樣才算擁有此書,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本,而且真正能夠為我所用。所以說,光是這本書前前後後總共讀了三遍,一次比一次更能掌握要點,剔除的越來越多,剩下的越來越少,越讀越清明,不重要的枝微末節一一捨棄,只留下如阿里山神木一般的粗壯主幹。

值得花時間確認你的人生目的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一再強調。

在人生五球的架構下,健康,關係如配偶、兒女跟朋友,工作,都跟書中談論的內容相當契合。健康、家人、朋友、工作也都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比起如無頭蒼蠅一般,樣樣都要做,絕對是不可能,畢竟人生時間有限。因此,選擇不做什麼,反而更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要花時間確認你的人生目的,選定之後,你的優先順序就能夠隨之安排,也才能像雷射一樣專注。至於,其他的就不要浪費時間了吧!因為,說實在的,那一點都不重要了。

健康擺在首位,沒有這個,其餘都免談,這也就是巴菲特所說的長長的坡道。沒有奇蹟,只有累積,而累積需要時間,也就是要活得夠長,才能見證複利效果,人生就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至於工作,可以參考愛大在<<內在原力>>所寫的三種工作,特別是利他共好的篇章,書中的內容不只如此而已,絕對要買來讀。或是看看<<人生實用商學院>>,作者超直白,不拐彎抹角,總是一針見血,戳到流膿。例如,如果一輩子就這樣走在不喜歡的事情上,莫名其妙就過完此生,你真的願意嗎?

以上這四本都很推薦,不,應該說是三本,因為有兩本是一樣的。另外還有一本也很值得看,那就是韓第寫的<<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文版書名<<21 Letters on Life and Its Challenges>>比較貼切,同樣惠我良多的還有楊斯棓醫師寫的<<人生路引: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跟<<內在原力>>一樣大有助益,兩本都介紹很多值得一看的好書。

未來還會讀到更多的書,接觸不一樣的內容,因此,目前的認知還會變動,但以上就是我所接觸到最好的架構跟理論了。之後的事情跟變化就留待以後再說吧。

立下可以享受過程的目標,成為感覺舒服的人、投資自己的人、利他共好的人。在人際關係上交往感覺舒服的人,不用勉強自己沒關係。投資自己可分成三部分,首要就是健康的身體,投資自己的腦袋,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參考人生五球的架構)。利他共好,簡單講就是幫助別人,你好我也好。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讀後感1:花時間思索並立下明確的「人生目的」


《內在原力》讀後感:種下利他種子,行動吧!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讀後感1--人生是開放式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端看你怎麼想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讀後感2--只要是自己關心的事,錢少沒關係,夠用就好,重點是要享受工作的滿足感,做自己想做的事,一樣能甘之如飴


"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 讀後感 -- 做人比做事重要




人生是五顆球的平衡

前可口可樂執行長戴森(Brian Dyson)的名言,他在喬治亞理工學院1991年畢業典禮演講中說:「人生像五顆球的平衡雜技,這五顆球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還是會彈回來。但另外四顆球是玻璃球,一旦失手,它們可能會留下無法挽回的裂痕,甚至碎落一地,永遠不會跟以前一樣。你必須努力平衡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