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對待自己】
光讀《要有一個人》的序,就獲得三個可以實踐的方法:
1 書可以當禮物、書可以當紅包、書本該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
2 人喜歡跟誰合作?重視承諾的人。因為他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要別人吃虧。
3 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句話,認真對待眼前的每一本書,認真對待「認真對待你的人」
差點就造成「欲練神功,揮刀自宮」的悲劇。不過幸好,我有先用愛瑞克在《內在成就》傳授的閱讀法,快速掃描到後記。
楊斯棓醫師特別提醒至少讀第二遍才開始做重點整理。第一遍就老老實實從第一篇讀到最後一篇就好,依照順序,不要跳讀。
上面第二點,多虧楊醫師提點如此簡單的原則,正是行走江湖的一點訣,講破不值半仙錢。
【天使不敢走的路,傻瓜一步跨過去】
讀《要有一個人》,被一個句子迷住:
「天使不敢走的路,傻瓜一步跨過去。」
書中有附上原文: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當然楊斯棓醫師在書中有他獨到的見解,不過由於我想了解一下英文母語者的看法,於是就請美國人Sabrina 用比較直白的方式幫我解說一下。以下節錄她個人的想法:
I think that sentence depends on the situation but what I think from it is this:
Fools: this usually means people who don't make smart decisions, or do stupid things.
Angels: someone who is very holy, a very good person.
So I think this sentence means is that, fools do dumb things, they don't live a good life. But angels are good people, so they stay away from bad things. So I think it helps me want to be more of an angel, to do good things, and stay in a happy place!
Thanks for asking, Gary!
【內向者】
《要有一個人》的作者楊斯棓醫師推薦:
你也可以玩玩看,了解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線上測驗的結果,果然跟我想的一樣:內向者。所以更要:
1事先練習提問
2記得微笑並坐直
3即使感到不自在,也要陳述自己的觀點
第2點的確需要更常執行,但提問跟講自己的觀點,我倒是滿自在的啊!
【降階版捆綁術】
在健身房實踐楊斯棓醫師的降階版捆綁術,把喜歡看的電影跟不是那麼自動自發的運動結合在一起。
一邊騎飛輪,一邊看<<黑道家族>>。
買股票,就有投資人的身份,這個相當有感。但不知怎麼的,跑步也好,騎車也罷,怎樣就是沒有運動者的認同,可見這招對我無效。
所以,我知道採用捆綁術才對我有效。
【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前行,不丟失本心】
讀《要有一個人》,一翻開就不能放下,一路從早上看到夜晚,欲罷不能。
恨不得從每一篇序到後記,把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文字,通通都化成自己的血肉。
就像愛瑞克說的:「閱讀是靈魂的混血。」
楊斯棓醫師的文章跟筆下的人物,深深觸動了我,串起人生至今所有閱讀的點點滴滴。
雖然「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的豪情壯志油然而生,但為了避免被一時的激情沖昏頭,還是得先冷靜,踩個煞車,思考該如何實踐這句話。
認真對待自己一年,可以寫Email寄到楊醫師的信箱,這是他在序中的邀請。
作家藍麗娟在《要有一個人》的序中說到:「楊斯棓醫師有股力量,如果你好,會讓你不丟失本心。如果你不夠好,會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前行。」
整本書讀完第一遍只是開始而已,至少要用一年的時光來親身實踐。
比起一讀再讀、抓重點、做筆記,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
要有一個人,引導你往好的方向前行,不丟失本心。
要有一個人,認真對待自己。
要有一個人,心懷台灣。
要有一個人站出來的思維,呼應在<<內在成就>>一書讀到的一段話:「你希望遇到怎樣的人,那麼你就去成為那樣的人吧!」
兩相對照之下,就更知道接下來要走的路。於是得出,不需要登上別人的山頭,但是勉勵自己,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盡己所能,看自己能做些什麼,就從這兒做起,這樣就夠好了。
【後記】
我先報名自費參加楊斯棓醫師台南場的演講,再去西門路上的政大書城購買紙本書。
用行動跟新台幣支持我們喜愛的閱讀、演講跟紙本書,還能探索未知跟可能性。
真幸運,有拿到參加這次演講的席次,而且就在台南,連搭高鐵都不用,怎能錯過如此優質的講者跟內容。
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你。
還不趕快來聽演講。
超期待楊斯棓醫師帶來的震撼。
【三個問題請教楊醫師】
為了參加楊醫師的演講,期待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想破頭擠出3個問題:
1 步入中年,大約40~50歲的人,不是科技新貴、醫師、律師跟會計師,更不是什麼大人物,也沒有謝文憲、愛瑞克、吳家德等知名人士所擁有的影響力。如果說「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不是一句漂亮話,那麼一個普通人可以做些什麼?怎麼做起?
楊斯棓醫師回答:其實您舉的幾人,真的都是從「一個朋友(或用「粉絲」舉例)都沒有」的普通人開始練功的,如果想破頭還想不到自己可以做一點什麼,我覺得可以多聽好演講以自我啟發。
2 書中提到蒙格跟巴菲特的部分都很棒,而且提供綠角提倡的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但沒解決投資的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以及如何擴大本金?薪資在中位數以下的人恐怕連生吃都不夠了,更遑論投資?
楊斯棓醫師回答:是個好問題,其實綠角也很鼓勵人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跟相應的主動收入。投資的錢從哪裡來?超級好問題。有人比人命好:遺產多。有人比人摳門:比人會省錢。有人比人擁有更好的工作收入:(就不一一列舉)至少能bingo一個吧。很多人明明能更省,卻選擇輕易的把錢花出去。我舉個例子,賴憲政演講一小時有兩萬收入,他幾乎不喝星巴克,但他演講會提醒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輕人說,你整個月星巴克不離手,請問你怎麼存到錢?(請各自意會,多說我變成雜念了)
3讀完《要有一個人》之後,覺得很有收穫,如何把它傳遞給親友?假如送書給對方,但人家不見得有興趣閱讀,直接丟在一邊,又該如何是好?會不會只是自己一頭熱,但其實時間跟金錢都浪費了?
楊斯棓醫師回答:書要挑人送。要挑有欠你一點點人情的人送最好,這樣他才有一點點讀書的動機。我曾買了某君一百本書,慌亂躊躇中一年內送完,完全沒有什麼準則,回頭想,才去省思怎麼做會更好,一定是三步前進兩步退的,不要害怕送的過程不順,一定要多構思、嘗試。如果跟母校感情不錯,回母校聯繫圖書館主任,確認對方意願,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